村镇银行:要抽血更要输血
作为可以吸收公众存款又可以发放贷款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即将试点的村镇银行有望在破解小额信贷难题方面有所作为,这也被视为对外资银行抢占农村金融市场的正面回应。2007年1月3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等7份文件,“破题”农村金融改革,以前很少听说的村镇银行概念首次“浮出水面”。根据规定,在县(市)设立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村镇银行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等。这意味着村镇银行将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中类似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比起“只贷不存”、不允许吸收公众存款的小额信贷试点公司而言,村镇银行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意味着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和邮政银行一山二虎的竞争格局将会被打破。农村金融困境与城市里金融机构林立、业务品种丰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很低、金融服务也不充分,农村金融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致命“短板”。“据调查测算,中国农村1.2亿户有贷款需求,现在这一满足率达到了60%。”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介绍说。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对全国20个省份的地下金融状况进行的实地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地下信贷规模介于7405亿元至8164亿元之间,调查表明,全国农户中只有不到50%的借贷来自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农村的金融市场有7000多亿元的信贷规模可供正规金融市场争夺。为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费用,提高运行效率,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大规模从农村撤退,急剧收缩县一级以下的经营网点,农村金融市场上目前基本上只剩下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一家金融机构。2006年,邮政储蓄开始办理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农村金融市场开始呈现一山二虎的竞争格局。但令中资银行大跌眼镜的是,一向嫌贫爱富的外资银行,居然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表现出异常浓厚的兴趣。据报道,2006年澳新银行自收购天津商业银行20%的股权后,又签署了收购上海农村商业银行19.9%股权的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