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十件实事”六年之“脉动”

信息来源:2007.02.05 大河报 尚若云,李敬欣,王春利

阅读提示从2002年“建设经济适用房30万平方米”到2007年“开工70万平方米”,从六年前的“实现5万人就业”到六年后的“解决12万人就业”。转眼间,郑州市市委、市政府每年为老百姓承诺办“十件实事”已6年了。值郑州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公布2007年“十件实事”之际,记者从6年来郑州市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中寻找到一些让人倍感温暖的实事“脉动”。从实现五万人就业到十二万人就业就业问题头等大事解决就业问题从2002年到2006年连续5年占据“十件实事”的榜首。“就业问题一直是市民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府最重视的工作,没有工作无法解决温饱,更谈不上住房、就医,十件实事的排序也是按照市民每年的关注度来定的。”六年来都负责督查十件实事进展落实的市政府督查室主任任进书说。记者看到,2002年和2003年的就业目标分别是5万人和6万人;到2004年增加到“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万个”;2005年增加到“城镇就业12万人”;2006年除了完成“城镇12万人就业再就业”,还提出“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的内容。近3年来解决就业目标最后稳定在“12万人”。郑州市劳动局就业处有关负责人解释,12万人的数字基本是每年郑州市需要就业人数的总和。几年来,就业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50岁的郑州市民刘先生原来是郑州印染厂的工人,10年前下岗,由于年龄偏大又无一技之长,一直没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郑州市去年在解决4050人员的再就业时,招聘了一批以下岗工为主的交通协管员,身体健康的刘先生一报名就被聘上。在家闲了10年,终于找到工作,刘先生别提多高兴了。刘先生告诉记者:“每个月工资有保障,还解决养老、医保,没想到这把年纪还能找到这样的工作。“从经济适用房到廉租房解决住房重中之重从六年来“十件实事”中关于解决住房问题的阐述,记者发现,几乎每年经济房的建设面积都要增加10万平方米,几年间郑州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目标从30万平方米、40万平方米、50万平方米、60万平方米提高到今年的“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70万平方米”。根据市政府资料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郑州市累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