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东盟市场越来越大

信息来源:2007.01.25 海峡财经导报 赵全敏

东盟正日渐成为中国企业新的投资天堂。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菲律宾出席第十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时指出,中方欢迎更多的东盟企业家来华寻找商机,中方也将推动更多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兴业。汽车、物流合作前景看好第二届东亚峰会近日刚刚结束,在峰会召开前一天,中国与东盟10个成员国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协议》规定,中国将在对世贸组织承诺的基础上,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等5个服务部门中的26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做出新的市场开放承诺;而东盟也将进一步开放金融、电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领域,并允许对方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协议》将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这意味着中国—东盟将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认为,2007年,中国—东盟贸易额增长仍将保持上升势头,东盟将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市场。 中国社科院亚太经合组织与东亚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建人指出,今年,越南已经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按照承诺,从2009年7月1日起,越南将正式开放汽车、摩托车制造市场,这为中国企业投资汽车制造业提供了机会。此外,中国对东盟国家劳务输出的层次也已经由普通劳动力向医生、厨师等专业人员转变。陆建人认为,物流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头戏。“现在,物流已经占到中国GDP的18%左右”。经过近几年的投资,中国—东盟已经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主要交通网络,为双方的物流合作带来巨大商机。不能过多依赖电子产品许宁宁认为,建设高质量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将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关键点。自贸区主要有两大效应,即“贸易创造”效应(制造新的贸易机会)和“贸易转移”效应(产品销往其他地区转而销往低关税区)。在未来,自贸区应围绕“贸易创造”做文章。许宁宁还指出,当前,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过多地依赖于跨国公司生产的电子产品,这其中的风险很大。电子产品一旦不景气,将会直接影响中国—东盟的贸易往来,所以应将合作扩大至物流、服务、投资等领域。经贸合作有利因素多专家们认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经贸合作的有利因素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