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话璇玑
在我国史前玉器制作 中,出现了一种造型 奇特的风车形玉饰, 它以璧为基础形,边 缘附有三个等分、顺序一致 的旋转齿牙,形制古怪。清 末的金石学家吴大徵经过 考证将其定名为璇玑,疑为 浑天仪上使用的部件。此后 大多沿用吴氏所说。不想百 年之后抨击之声四起,梅原 末治(日本)、夏鼐、扬美莉 (台北)等学者撰文探讨,提 出其与天文仪器毫无关系, 当和普通壁一样具有装饰 功能,并更名为“三牙玉 壁”。另一方面,李约瑟(英 国)博士、天文学界郑文光、 陈遵■等诸位先生坚持认 为它是观测天象的原始工 具,双方各执一词,使很久 以来几乎被人们淡忘的这 种玉器复又名噪一时。 其实关于璇玑的争论, 两千年来就从未间断过。最 早见于《尚书·舜典》:“在 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说明 帝舜曾使用过一种玉制、可 旋转的用具来观察天象。到 了汉代,儒者们在注解这句 经文时发生了严重分歧。以 马融、郑玄为代表的一种说 法主张“璇玑玉衡”是一种 观测天象的仪器;以伏生、 刘昭为代表的另一种说法 则认为,“天璇”、“无玑”、 “玉衡”分别是大熊座三颗 星(β、γ、ε)的名称,故而“璇 现玉衡”指的是北斗七星甚 至就是北极星。 建国后报道出土的玉 璇玑单件约有20枚左右。 最早见于大汶口文化晚期, 并经龙山文化、殷商沿用到 西周早期,前后超过1500 年。但基本器形却差异不 大,多为器身扁平近圆形, 周边有三个对称、斜倚向同 一方面旋转的大齿,中心有 圆孔。有的则在三个大齿的 旁边,又有三个对称的小齿 出现,略显规矩些。进入西 周,还出现了一种四个或六 个齿牙的造型,做工更为精 细。但这类璇玑绝大多数为 传世品,且生命力很短,故 而不是璇玑发展的主流。 1985年末,考古工作者在山 东海阳司马台遗址岳石文 化类型层位中采集到一套 十分完整的“璇玑玉衡”。 “璇玑玉衡”出土时为 完整的一套,分内外轮,两 轮套合可旋转。外轮浅黄 色,周边有三个对称、斜倚 向同一方向旋转的大齿,外 径14.4厘米,内径11.4厘 米,厚1.05厘米,这便是出 土标本中常见的单件璇玑; 内轮墨色玉质,上有数道弦 纹,内径6.6厘米,高2.1 厘米,在内缘有一凸出的弧 脊,用于同外轮套合。这种 复合件组成的器物,显而易 见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