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第一盒火柴
中国共产党率领八路军抵达延安 创立边区根据地后,为中华民族抗击日 寇侵略建立了一道钢铁长城。因边区跨 陕甘宁三省,作为模范抗日根据地,是当 时和后来扩大战场和军事供给的重要之 后方。鉴于日寇侵扰,经济封锁,边区政 府号召边区军民“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自 力更生,丰衣足食”,促成抗战建国之大 成。陕甘宁边区火柴厂就是在这样的时 势下诞生的。 陕甘宁边区火柴厂,是从大军阀阎 锡山所办的火柴梗片厂接收过来的。抗 战全面爆发后,日寇大肆疯狂扫荡该地 区,使工厂几于瘫痪之中,于是晋西北行 署决定,将其迁往 解放区生存。战时 西北交通险阻,迁 移工作,极其辛苦, 采用人抬、驴拉、驼 运等运输手段,耗 时一年多,才使工 厂胜利安置陕北延 安。随后,经各方努 力,终于在1943年试制出陕甘宁根据地第一批 自制火柴“丰足牌”,并作为“自己动手,丰衣足 食”的典型成果,被誉为“经济建设的花朵”,参加 陕甘宁边区“第三届边区农工业生产展览会”。 据《解放区展览会资料》(文物出版社1988 年8月第一版,第124页)记载,1943年11月26 日三万群众会集延安,庆祝第三届边区生产展览 会隆重开幕,朱德总司令、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 中共西北中央局高岗等多位领导到会 祝贺并发表演说。展览期间,毛主席也 亲临观展,并与劳动英雄们亲切交 谈。整个展览会至12月16日胜利闭 幕,观众逾5万人。会后,参展的劳动 英雄分别获得边区奖给的奖状,以及 毛主席、朱总司令等领导的亲笔题 词。整个参观过程中,边区人民对“丰 足牌”自制火柴品质优良赞不绝口。是 年12月4日,延安中共中央机关报 《解放日报》用了两个整版全面报道了 展览的空前盛况,其中对“丰足牌”自 制火柴是这样描述的: “工业展览品陈列在一座用布幔 装置起来的礼堂内,内分纺织、服装、 化学工业、造纸、印刷等类。走进展览 室就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擦火柴的 嚓嚓之声,一种是试验难民纺织厂自 制铁织布机的响声。延安市参议员吴 汉章老先生一听见划洋火的声音立刻 就兴奋起来,大声说道:‘我们边区也 能自制火柴了。’ 许多参观者都涌 至化学工业展品 部参观火柴展 品。边区自制的 火柴现已取名 “丰足”牌,室内 陈列有自制火柴 蘸头器,有药锅, 有石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