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印:微方涵深
艺海导航 经常收到拍卖公司惠赠的古籍拍卖目 录,加上自己出钱买的,林林总总也积有几 十册了。有人把拍卖目录当作“专题”来集 藏,是很有见地的。假以时日,翻查资料、透视拍 卖风云、价格走势,目录就派上用场了。但读多了 拍卖目录,也生出一些“不满足”来,比如对 于古籍书刊拍卖目录中的“藏书印”一项, 就有了看法。 一部古书作为拍品而公之于众,那么就 应该在目录上标明以下诸项:书名、作者、刊 刻或完稿年代、册数、纸质类型、装式、尺寸、书 品、刊刻地点、刊行者、钤印、题跋、提示、底 (估)价。当然不可能要求每件拍品都有如 此详尽的文字说明,但是完全可以在说明 中删去“触手如新”、“甚为难得”一类的套 话而腾出地方写上一些更实用的文字,这 不仅对“有意”的买家负责,对“潜在”的买 家也是引导。有没有前人的题跋,有没有前 人的藏印甚至藏印的多寡,于一本古书的价 值都会有悬殊的判断和出价,所以目录中 真应该尽其可能地把藏书印都照录下来,以 增书趣,以激藏家之物欲。郑伟章先生于《文献 家通考》中说“凡经名家所藏,无不盖上印记… …这些只字片语,虽显琐碎,然蛛丝马迹、雪泥鸿 爪亦为鉴别文献、考辨史迹,提供了佐证和线 索,极为重要。”郑先生对忽视藏印的做法极 为不满,他说:“余每恨今之编书目者往往 不录钤印,庸医也。”可见藏书印的重要性。 以中国书店今春大拍为例,部分拍品竟 不录一枚藏印,颇令人费解。即便有的拍卖 目录也录了藏印,但挑挑拣拣。再如上海国 拍’99春季古籍善本专场中的《刘梦得文 集》、《天国禄琳琅丛书》都在“钤印”下注 明“上海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归还图书 章”,独独遗漏了原书主的藏书印,把本不堪 回首的历史又涂上了一层迷彩。孰前孰后, 并非小节。原书主是谁,难道不该在图录中交 代清楚吗?一些古书的附加值有可能就隐藏在 被忽略之处。拍品图录折射出一家拍卖公司的 整体形象和业务素质,理应做到更细致,而 不该是“一次性”的广告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