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春拍跌到历史最低
6月中旬的申城已进入了梅雨季节,但这 一切似乎并没影响上海春拍组织者与参与者 的热情。短短十余天里,上海13家拍卖公司先后 举行了春拍,其中6月18日下午竟有4家同时举 槌。虽然各家拍卖公司都使出浑身解数,结果却差 强人意,不少拍卖公司成交跌入历史最低谷,成交 价超过十万元的屈指可数。《解放日报》撰文指 出“不见精品领衔,拍品鱼龙混杂。”其实上海 的大拍走到今天的地步,是有原因的。 拍卖会过于集中,形成了卖方市场:现在上 海有近50家拍卖行,其中从事艺术品拍卖的 约有17家,今年春拍有13家集中在一个时段 拍卖,推出万余件拍品。一个阶段同一个地区 的市场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外加促使购买力增 长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事实上,近几年由于 受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影响,港台及东南亚藏 家、文物经纪人实际购买力下降,参加拍卖不 见好货、不到“火候”不轻易举牌。而国内的买 家趋于成熟,参加拍卖多了理智。另外,上海的 艺术品拍卖公司增长过快,艺术品拍卖过于频 繁。十多天时间多家拍卖公司举行近30个专 场的拍卖,使买家奔波于各拍卖行的展厅、拍 卖厅,分身乏术;买家多了选择余地,会不见 “鬼子”不挂弦。前几年,上海市拍卖协会就春、 秋两季的拍卖日期进行过协调,但决定拍卖日 期的毕竟是企业自身,拍卖行为了充分利用各 拍卖行的客源,把希望全寄托在相对集中的时 间里举行的拍卖会上。从1998年春拍至今越 来越多的拍卖行加入这一阵营,拍卖行把自己 逼到了风口浪尖上,如此尴尬的局面只有依靠 市场经济的法则优胜劣汰。 精品佳作缺乏,拍品质量平平:纵览此季沪 上春拍,各拍卖行能领衔的作品几乎没有,成 交价超过10万元的寥寥无几,这样的拍卖会 自然不会掀起波澜。回想90年代中期,上海仅 有三五家拍卖行举行艺术品拍卖,成交情况却 好于现在,关键在于当时的拍卖会常有名家精 品出现,令买家一掷千金。现在拍卖行越来越 多,拍品质量却越来越低。其实上海不是没有 艺术精品,而是现在北京的艺术品拍卖日趋成 熟,买气已聚,价格明显高于上海,好的东西自 然流向北京,买家同样奔向北京。今年春拍,虽 然这么多拍卖行集中拍卖,但一些质量较高的 拍品同样竞拍激烈。如上海国拍推出的李可染 作于1963年的《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