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产品寻求突围良策
本报讯:我国是养蜂大国,蜂产品是 我国的特产。目前,我国年产蜂蜜20万 吨,蜂王浆1000余吨,花粉3000余吨,蜂 蜡2500吨,蜂胶300吨。我国也是蜂产品 出口大国,近年来,蜂王浆每年创汇达1 亿美元,产量占全世界的95%;蜂蜜的出 口量占到全世界贸易量的25%。 然而,蜂产品大国未必能掌握国际 贸易“大权”。据业内人士透露,低价倾销 和质量标准抬高使我国蜂产品出口每况 愈下。如蜂王浆,每千克在70年代末80 年代初出口价为300美元,90年代跌至 30美元以下,最低价仅10多美元。与10 年前相比,我国每年出口蜂王浆的损失 约2亿美元。 在国际贸易中,一方面我国以低价 外销蜂王浆,另一方面国外高价返销的 蜂王浆制品咄咄逼人。 与国内很多行业所患“通病”一样, 蜂产品生产企业善于打“内战”,在竞争 中常常“同室操戈”,缺乏一致“对外”的 本领。如国际蜂蜜市场,加拿大、阿根廷、 墨西哥等美洲国家趁中国蜂产品“内战” 之际,迅速加以发展。与此同时,尽管我 国蜂产品出口价格一再降低,但出口标 准却越来越高。以蜂蜜为例,除了常规标 准──C13及蛋白指标外,还对酵母菌、 丙三醇、链霉素等一系列指标作了要 求。欧盟日前又要求检测抗生素类、氯苯 类、磺胺类、苯酚类及抗寄生虫药等指 标,再加之为保护本国利益设置的非关 税贸易等因素,致使蜂蜜出口面临困 境。 在我国一些边远地区或乡村,消费 者尚处于解决温饱阶段,蜂产品销路不 畅;在沿海发达地区,消费者虽具有购 买能力,但因受80年代蜂王浆一哄而起的影响,曾经尝到 伪劣蜂王浆及其制品之苦,对其敬而远之,生怕白花钱成 为“冤大头”。外贸和内销商因出口不畅而纷纷转向内销,国 内销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虽说国有品牌已抢占市场绝对份 额,但仍要面对个体商贩的不法竞争,销售可谓一个“难”字当 头。如何治理蜂产业,生产企业祈盼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