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遗忘的李毅士
李毅士(1886-1942)是清末首批赴 西方学习西洋画的著名画家,为我国近 代早期西洋画的开拓者、传播者。 李毅士1903年赴日本,次年与后来 成为著名地质学家的丁文江等人一起转赴 英国,入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学习西 画。1912年毕业后,为学习西方科学,李 毅士又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物理学。 1916年回国,应蔡元培之邀在北京大学 理工学院任教,1918年又被聘为北京大学 画法研究会导师,以后相继任教于北京艺 专、上海美专、南京中央大学。抗日战争爆发, 随中央大学迁去重庆,1940年因对校领导 不满而辞职,开始个人卖画生涯,1942年病 逝。 李毅士精于油画和水彩画,具有深厚 的写实功底和熟练的绘画技艺,尤其对人 物肖像画造诣极深,这突出表现在为陈师 曾、王梦白、张謇等人所画的一系列肖像 油画上。他是早期致力于西画民族化的先 行者,他创作的题材多取自我国历史和民 间小说人物及故事。同时,在画法上广泛 吸收中国画的技法,将中西画法有机结 合,形成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西画创 作形式。其代表作有油画《科学与艺术》、 《红颜未老恩先断》、《精忠报国》和水彩画 《长恨歌画意》、《粥少僧多》、《当阳之战》 等。其中《长恨歌画意》由30幅画组成。 水彩画《粥少僧多》作于1930年,借 我国一句成语,以横幅形式描绘了庙中僧 多粥少而又分配不均的生动场景,用以表 现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人民大众生 活困苦的社会状况。画中描绘了50多位 和尚,除中间大和尚在小和尚侍奉 下吃得津津有味外,其他和尚为了 争一口粥而表现出千姿百态;有两 人争食的、有上桌抢的、有跪着乞求 的、有靠在柱上待毙的……每个人 物都栩栩如生。这幅作品在画法上, 大胆采用了中国画线条的技法,与 水彩画的透视、明暗、色彩有机结 合,色调淡雅,构图巧妙,不愧为他 的代表作品。 李毅士一生创作了不少作品, 除其家属解放后捐给国家仅存的极 少部分外,可能大部分都流散于民 间。奇怪的是平时却很少见到他的 作品,似乎也未出现在拍卖场上,难 道都在历次战火中散失了吗,还是 由于对他缺乏了解而未加注意呢? 我想,关于他的作品的艺术水平及 成就暂且不谈,仅就他在我国近现 代美术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 应对他给以足够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