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危机能不能关进魔瓶

信息来源:2000.08.23 中国商报 苏仁先

1.国家信用被谁损害了? 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少数国家 公务员贪污腐化,挖政府墙脚,破坏 或伤害了政府信用,甚至破坏了许多 社会公共政策的原定目标。 许多行业不正之风,诸如用公 款大吃大喝,不给好处不办事、给 了好处乱办事,乱收费,利用特权 索要财物,乱罚款,乱摊派,党政机 关及其工作人员无偿占用下属单 位和企业的钱物等,以极其败坏的 职业道德让政府信用大受损害,削 弱了政府计划的实施。 许多时候,政府的言而无信也 让政府尴尬不已。一个极端的例子 是,前不久河南某地公安机关捉凶 悬赏,但事后又不兑现,被市民告 上法庭。政府的各种承诺或日常执 法必须诚实守信,让人们的合法预 期得受保护,否则,国家机关的应 有信用将会遭到破坏。 而那些嫁接了政府信用的垄 断行业直到现在还在蚕食着政府 信用。8月2日, 兰州电信局与兰 州移动通信公司 因为利益之争, 致使兰州共有26 万部移动电话无法拨通市话。要知 道,电信行业是从政府行政脱胎而 来,在人们看来,它的信用就代表 了国家信用。但是,因为是垄断,电 信在与用户个体的较量中永远处 于绝对优势,它不必讲信用,为了 自身利益,它完全可以放弃或无视 用户利益,因为我们无法选择。 还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种垄 断性,诸如医疗、教育、银行、证券、 电力、民航、铁路、邮电及许多公用 事业等,都有“权”可资利用,其恶 劣的职业道德一直在生发着强烈 的社会情绪。人们在对这些垄断行 业失去信任和信心的同时,也在对 政府和国家的信用产生了某种怀 疑。嫁接了国家信用的这些垄断行 业已经让国家和政府徒背了太多 的骂名。 然而,国家信用必须精心维 护,否则凭什么只让老百姓讲求信 用? 2.金融信用能让人深信不疑吗? 1998年10月,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关 闭,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金融信用的关注。但 此前,金融业作为嫁接了国家信用的垄断行 业一直为人们深信不疑。 接二连三的金融案件的发生,也一次又 一次地引起了人们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的 怀疑。 其实,我们的金融业尤其是国有独资商 业银行信用风险四伏。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 良贷款余额大、比例高,并呈上升趋势,实际 效益差,经营收益风险增加, 虚收实支严重;资本充足率 逐年下降;银行改革举步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