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环境想要改变真不易

信息来源:2000.10.18 中国商报 杨锁民

众所周知,价格与消费环境一直是制约 汽车消费的主要因素,要想启动国内汽车 市场,消费环境改善与价格逐步接轨必须 同步进行。由于入关的压力,目前厂家正被 迫而又主动调整车价与国际逐步接轨。在 消费环境上,尽管近一两年来,消费者及媒 体有关取消阻碍汽车消费的不合理政策、 改善汽车消费环境的呼吁一直不断,但消 费环境的改善根本没有进展,对汽车消费 的阻碍作用也日益凸现。 行政权利经济化、利益化 是地方割据的根本原因 在许多地方,地方政府或有关职能部 门随便制定一个红头文件或在地方政府只 有精神、没有文件的默许下,就可以明目张 胆对汽车收费。据统计,针对汽车的各种税 费多达200多种,名目繁多,约占车价的1/ 3,严重制约了汽车消费。如湖北的“特困企 业解困基金”、“定编费”,上海的汽车牌照 “无底价拍卖”,长春的“增容费”,重庆的 “入籍费”或“落地费”,河北某地的“扶贫 费”等等。反映在新车及出租车市场上,长 春市场主要是捷达,上海市场主要是桑塔 纳,湖北主要是富康,四川、重庆主要是奥 拓,地方保护及地方壁垒非常明显。 从实质上讲,汽车乱收费屡禁不止、汽 车消费环境不合理不规范的根本原因,是 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行 政权利经济化、利益化。行政权利经济化、 利益化的背后又是给政策不给钱的地方财 政政策。由于实行财政包干体制,目前地方 职能部门机构膨胀、冗员过多、开支庞大, 地方财政似乎成了吃饭财政,这就促使地 方部门利用其行政管理权利找财源。保护、 扶持地方企业也就是保护地方财政的财 源,于是行政权利经济化、利益化,政企不 分也就应运而生。 而汽车业不仅是一个高利润行业,也 是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于是在行政权利 经济化、利益化的驱动下,对外地汽车产品 进行变相封杀,地方保护、地方壁垒也就形 成。再加上国家对汽车行业的保护,这不仅 使全国的汽车市场处于地方割据状态,也 使汽车市场竞争不充分,汽车产品质量低 下,过度保护造成了国内汽车业的弱不禁 风。而在目前现阶段,在人们的观念中,汽 车还不是消费品,而是财富、地位、权利的 象征,也正是因为行政权利的经济化、利益 化,对汽车的各种收费依据既有红头文件 当尚方宝剑,也可以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