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遭遇矛盾

信息来源:2000.10.22 中国商报 肖东

“茅盾文学奖”是已故著名作家茅 盾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而设 立的,他去世时留下遗嘱,要以此为奖 励,评选出一个时期中国文学界中最优 秀的长篇小说。就这样“茅盾文学奖”成 了国家最高的文学奖。每一次评选都在 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而每一届也留下 不少遗憾。 难产 由于“茅盾文学奖”由德高望重 的著名作家重金设立,又是由中国作 协组织评选,所以每一届评选都受到 各界关注。但从第一届到第四届“茅 盾文学奖”都留下了不少遗憾,这更 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第五届的评选 如何?而第五届已于1999年8月完成 了初评,今年6月评委会已在北京组 成,但至今没有下文,呈现出“难 产”模样。据业内人士讲,这可能与 近日来对该奖的批评越来越多有关。 该奖第一届为一年,第二届也为一 年,第三届已变成两年半,第四届更 是三年,评奖过程越来越长,不知 “茅盾文学奖”出了什么问题? 评委“老龄化” 评委老龄化已成为“茅盾文学 奖”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大多数评委 都上了年龄,普遍偏大,作为第一、 二、四、五届评委会主任的巴金,对 评奖已力不从心。 从第二届开始,巴 老就因为健康原 因,没有办法过多 地参加评审。而像 刘白羽等老作家也年事已高,另外 一些作家也因为身体因素不能完全 读完规定阅读的作品。评委老龄化 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大多数评委 已经疏离文学工作,很多人已经疏 远了当代文学,然而评委会还不让 这些老人们休息,又把他们拉出 来。据说,第五届评委会已对评委 作了调整,有一些中青年作家入 围,但在评委会中55岁左右的都 算是年轻人。 “游戏规则”有问题 按照《茅盾文学奖评奖试行条 例》的规定,“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工 作由“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承 担。通常先由评奖办公室聘请熟悉 长篇小说创作的若干评论家、作家 和编辑家组成审读小组,在对推荐的 作品进行广泛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 行筛选,提出适当数量作品,作为提供 给评委会审读备选的书目。作品获得 不少于评委总数2/3的票数,方可当 选。每一届评委会根据长篇小说创作 的实际状况,确定该届的获奖作品数 量。一般情况下获奖作品有3至5 部。 而审读组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摆 设,只是“陪太子读书”,起不到决定作 用。所以每届评选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