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缘何大贬值

信息来源:2000.10.20 中国商报 胡安东

本报记者胡安东银川报道:某省书法协会副会长 的一幅对联在收藏市场的交易价仅以百元计算;颇有 造诣的书法新秀的一条中堂只值两条“万宝路”的烟 钱。倒是一纸字不如人的官家“书法”,被人捧出了上千 元甚至更高的价码。如此浮滑的习气,自然使体现中国 文化精髓的书法艺术在拍卖收藏市场身价大跌。 记者近日在宁夏银川西塔文化市场浏览时发现, 脸谱、面塑、剪纸等民间艺术品都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惟独中国书法承受了空前的贬值。在现场,一位对中国 书法有深入研究的日本岛根县友人通过翻译入木三分 地指出,除受大量赝品的冲击外,导致买家丧失对中国 书法的信心主要来自作品的“虚高”和“发烧”。 宁夏书法界的一位权威人士说,受言过其实的评 论和媒体炒作的负面影响,一些小有名气的书法爱好 者俨然以“书法家”自居,在肤浅的“井底”里不停进行 着高产的“创作”。这些庸俗的“写家”往往只注意清点 钞票,而不考虑收藏市场的价值规律,被书法界痛斥为 艺术品廉价的“复印机”。 还有一种庸俗的倾向是对“官书”捧 场过甚,媚话太多,而忘记了中国书法 最要紧的是“字之好坏”。宁夏文宝斋 的陈怀远甚至认为,少数不良之徒违背 了书法最基本的道德操守,视“老祖宗” 高雅的文化品位于不顾,将正常的收藏作 为官场交易的一种润滑剂。在这样的大环 境下,出现成克杰、胡长清之流的“牌匾书法”就显得不 足为奇了。 收藏界的有识之士认为,中国书法的兴盛不能 单靠爱好者的多寡,而是要靠大量的艰苦创作,要靠 尖锐的书法批评。倘若想止住墨宝在收藏市场的不 断下滑和贬值, 必须先扫清当 前艺术领域的 浮滑之风。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