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雕动感
信息来源:2000.10.21 中国商报 唐润华
一个周末,我从古玩市场上 购得一件已残的木雕。木雕虽残, 但形象生动感人,每当夜里在书 房里静坐休息时,总要端详它几 分钟,陶冶性情。木雕刻的是一位 肩背竹篓的老药农,他身穿粗布 单衣,腰束布带,在风雨中艰难地 前行。木雕高30厘米,雕像原涂 黑漆,现已大部分剥落,木质外露 并部分开裂。从木雕人物的衣着 打扮上看,制作年份应在清末民 初。雕像虽不如黄杨、紫檀木那样 细致,但是从它疏松的木质,粗犷 的刀法上,真实地表现出药农破 烂布衣的质感,充分体现了一种 真实的社会现状。这件雕像如同 主人公的命运一样,历经沧桑,弄 得一身伤残,缺手缺脚,也许是出 自民间无名艺人之手,人们不爱 惜;也许是战争和社会动荡的缘 故,人们无暇顾及的结果,没有双 手可以看出是摔断的;没有刻脚, 细心观察并不是摔断的,因为作 者巧妙地将单衣的长衫衣角刻延 到地,同两脚桩组成三点来支撑 雕像的站立,也许是作者因材施 雕,利用一根三叉的树根,正是这 种材料的巧雕,自然形成双脚的 残疾,这种艺术处理,令人叫绝。 这是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是民间艺术家塑造的一个旧中国 劳苦大众的艺术典型,是当时艺 术形象的珍贵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