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烧背后的政经艺术缺失
“野火烧不尽”近年来,麦秸禁烧的罚单,开出一张又一张。而禁烧令一直像一个金箍,套在我省各粮食主产区的头上,但奇怪的是,每年都能见到一些农田里被烧黑的场景,罚款之后再罚款,下一次还是有人在偷偷地烧。让我们再来看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遏制麦秸焚烧,所采取的一些手段。首先,罚款已经成为一个最基本的手段,而且数目并不少,更厉害的,出现烧麦秸的地方政府部门还要受到通报批评,有的还在媒体上曝光。其次,除了这些严厉的手段之外,还有一些颇具温情的政策,专门列出一定的补贴,来解决麦秸的焚烧问题。当各种严厉、温和的手段同时并用的时候,如果不能非常奏效,就应该回过头来考虑问题的根源,毕竟,政经的艺术是需要从实践得出某种体会的。监管难题按理说,一些农业主产区的地方政府确实颇有些“夹缝”中生存的味道。一方面,发现农民焚烧麦秸,除了劝说和阻止之外,他们不能采用强制手段,不然引起农民上访或引起其他不必要的麻烦,那样的施政手段肯定要遭到外界诟病。另一方面,来自上级部门的高压政策,更是让他们诚惶诚恐,生怕出现问题,遭到全省通报批评。在过去,麦秸的处理主要是农户做饭时作为燃料之用,但现在,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农业大省的河南,有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务工,农村里除了农忙之外,大量的人口都不在村里。人口减少,对于燃料的需求更是日益减少,再加上现在液化气和沼气已经进入农村,麦秸的主要消费渠道已经相当弱化。虽然目前倡导的沼气池建设也需要麦秸,但和日益增长的麦秸生产量来比,消耗量更是少得可怜。麦田中的麦秸,需要劳动力进行清理,因劳动力减少,那些留守老人为了图省事,一把火解决问题也是他们的主要想法之一。而对于他们种田的经验来说,焚烧过后的土地虽然要破坏土地的部分均衡,但可以减少下一种植物的虫害,优缺点也算扯平了。罚单还要开下去?麦秸处理的另外一个更主要的途径是卖给造纸厂。但现在的问题是,在国家环保高压政策下,大量的造纸厂因为污染被关闭,也就使得很多麦秸的处理成了一个问题。虽然河南有一些像银鸽这样的大型的符合环保条件的企业收购麦秸,但记者曾经做过的新闻调查说明,一些地方明明消化不了那么多麦秸,却采用各种手段搞行业垄断,不允许麦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