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被“量化”的喜与忧
9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有关国家经济发展的财富指标体系中,幸福指数等反映人们精神需求的“软”指标将正式纳入统计的范畴,以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这方面的需求”。幸福指数与GDP的悖论一说到幸福指数,人们就会条件反射地想到GDP。自从采用GDP核算方法以来,唯GDP马首是瞻几乎成为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从重视、追逐、层层造假到无限泡沫化,最后再到GDP压倒一切,因此而被毁灭、掠夺、扭曲、过度消耗和牺牲的东西也是无限加码。如,为了实现GDP的突飞猛进,不少地方靠土地生财,靠拼资源来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不惜与民争利——从1996年到2003年,全国耕地锐减了1亿亩,而且非法占地的主体中,绝大多数恰恰是对GDP顶礼膜拜的地方政府。另外,以掠夺资源、破坏环境来换取GDP增长的做法越来越被人诟病,绿色GDP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有一个对GDP推至极限膜拜的荒诞例子:当两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合规并行时,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是零;如果这两辆车撞车了,它们却为GDP做出了意外的贡献。因为,撞车会带来或购买新车或维修医疗等一系列的消费支出。GDP可以衡量一切,财富可以衡量一切,但却不可以衡量我们生活得幸福与否。或许,这就是国家统计局要将幸福指数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考量指标的初衷和目的。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南亚近邻不丹已开始把实现大众幸福作为政府的首要目标:它是世界上唯一用GNH(国民幸福总值)代替GNP(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发展成效的国家。9月中旬,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国家统计局正在制定国民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等统计指标,希望通过国民幸福指数等每一个百分点的变化反映出社会进步“惠及了群众、减少了对环境的牺牲”。从GDP崇拜到幸福指数关怀,是政府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对社会发展终极幸福目标的回归。幸福指数不能承受之国家统计局刚刚宣布要公布幸福指数,已有不少省市政府开始酝酿幸福指数排名大战。幸福往往是一种感觉,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国民幸福指数真能准确计算出我们的幸福是十分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