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探寻

信息来源:2006.12.01 大河报 李传金

11月18日,对于许昌市来说,是一个可喜可贺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一举向许昌市、禹州市及鄢陵县分别授予了“中国文化之乡”的荣誉。这是对许昌市在三国文化、陶瓷文化与腊梅文化等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与研究中所付出努力的最高奖励。但是,许昌显然并没有满足于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在这一天召开的中国“三国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当地政府坦言,将把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曹魏故都智慧之旅”等三大文化旅游品牌,打造许昌的文化亮点、旅游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许昌政府的工作着力点。事实上,许昌已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与财力。借此命名之际,许昌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更加高涨,可是,当许昌把发展文化产业更大的规划项目投向市场时,却遇到了市场的“冷脸”。不只是许昌,河南各地的2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在推向市场后,也是如此。在资金匮乏已成为各地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大障碍时,各地政府利用节会、媒体等多种方式招揽民间资本的进入,已成为常态,可是,民间资本对此并没有投来青睐的目光。资本是逐利的,可是当资本看到这些文化产业项目,却无法预知是否盈利时,它们逡巡再三的态度就可以理解了。面对困局,各地政府并非都在裹足不前,一些政府探索出的融资模式,也许对正在着力招商的各地政府开启了思路。资金瓶颈打开河南文化产业网,点击河南省文化产业项目库,可以看到河南各地的文化产业项目。如果再点击许昌市文化产业项目,记者清点一下,看到曹魏王朝主题公园、华佗墓苑等11个项目,投资额有近9亿元。据了解,纳入到河南省文化产业项目库的各地项目共计203个,投资额达328亿元,而这些项目又是从各地收集整理的600多个项目中筛选出来的。这么多的招商项目,需求这么大的巨额投融资,而其背后,则是各地政府急切发展文化产业的渴望与热情。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地政府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这有“补课”的意味。河南省作为文化大省,各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是,多年来,河南省对文化事业投入相对不足,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文化产业总量少,文化产业仅占全省生产总值3.2%的比重,与发达省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正是看到了差距,河南省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