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把脉”中

信息来源:2005.01.05 大河报 张尚

为准确把握郑州市房地产市场近期以来的走势,深入了解郑州市房地产市场和经济金融运行的相互关系,把握宏观调控后尤其是2004年10月银行加息后郑州房地产的运行态势,为下一步政策银行出台金融政策提供参考,2004年12月31日,本报大河楼市联合郑州有关政策行共同举办“2004年郑州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研讨会”,会议邀请郑州市房地产界的权威专家、政府官员、业界人士等多方人士共同座谈,并对2005年的郑州房地产走势大胆预测。据悉,此次调查将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十几个城市同时进行,郑州也列为其一。此次调查的结果将形成正式的调查报告,提交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出台下一步金融政策提供参考。土地供应继续吃紧郑州市国土资源局规划处处长 崔键:谈起2004年郑州市房地产市场,不能不回顾一年来的政府宏观调控。2004年的宏观调控是政府有关部门打出的一套组合拳,是银行部门的银根,国土部门的地根,加上发改委等三个重点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调控。现在所有建设项目立项前都要由国土部门进行预审,通过国土部门预审之后再到发改委立项,因此这次宏观调控,我们土地部门是全程参与的。谈到这里,我想拿这次的宏观调控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宏观调控进行比较。应该说,1992年~1995年的那次宏观调控,郑州市所受的影响并不大。在那次调控中,除了郑州极个别的几个房地产项目受到影响外,其他的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在那轮调整中做大做强了,当时一些房地产企业现在已经成长为河南房地产界的领头羊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海南房地产确实出现了泡沫,而郑州的房地产当时才刚刚启动,根本不存在泡沫。从调控手段上看,当时郑州仅仅在银根上进行了限制,土地方面并没有什么措施,当时郑州市实行土地审批时,一个项目的权限为1000亩。而本次宏观调控,调控的主要对象是出现房地产泡沫的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这次宏观调控与上次的不同之处就是,这次调控是银根加地根的配套组合政策。因为郑州市的建设项目都经由我这里预审,因此土地供应的情况我最清楚。我这里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这次调控中的郑州土地供应情况:2004年郑州市的土地供应量比2003年减少了65%。即使是工业项目,用地也异常紧张,1亿元的项目才批100亩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