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恩教育荡涤大学校园

信息来源:2005.03.28 大河报 王曦辉,粟晓丽

核心提示$$——2004年,被广泛报道的《辛酸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在大学校园引起了共鸣,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入选“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的田世国,38岁的他毅然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母亲的生命,由此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是年少不知父母恩,还是经历了世间的冷暖才懂得父母恩之重?2005年的寒假,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2003级的学生们揣着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回家——“寒假我为父母做什么?”$$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引出大学生感恩问题$$4.6%的大学生经常$$在家帮父母干活$$参加此次调查的学生176人,我们从中随机抽取了130位学生的作业进行了统计。$$在这130位学生的寒假作业中,提到经常在家帮父母做事情的只有6人,占4.6%,主要都是做饭、洗衣、打扫卫生、购物等,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给父母的一种安慰”。$$在寒假中,有为父母做事的想法却没有实际行动的有24人,占18.5%;这些学生大多懂得“父母的爱是最伟大、最无私、最不求回报的爱”,“父母终有苍老的一天,应该学着承担责任”,“虽然现在做不了什么,但将来有一天会用行动报答父母深厚的爱”……他们的烦恼是“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就是不知道该做点什么”。$$在假期中付诸实际的人占了大多数,共有95人,占了73.1%。从他们交上来的作业看,他们为父母所做的基本上都是不太大的事,如学做家务、用奖学金给父母买新年礼物、陪父母聊天、同父母一起做生意、给父母染发等,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的他们用“大吃大喝”父母做的饭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但也有5位学生认为,“在别人的提醒下为父母做点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他们的“整个寒假都很无聊”,占3.8%。$$89.4%的学生认为$$“小事也是尽孝心”$$据统计,在假期中为父母做了一些事情的学生中(包括经常做的和想到了刚做的),做家务活的有44人,占40%。其中很多是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给父母做饭,以至于有一半以上的父母觉得“很惊奇”,多于1/3的母亲“眼里含着泪花”,父亲“沉默不语”。$$用奖学金给父母买了礼物的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