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城经济谋新“翼”

信息来源:2005.04.08 大河报

本报讯 “平顶山是新兴工业城市,也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但由于过度依赖煤炭产业,高附加值产品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再加上环境污染,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不快,结构性矛盾突出,很大程度上困扰着我市的发展。”4月5日,平顶山市委书记邓永俭面容凝重地对记者说,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近年来他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新能源邓永俭说,建设新型能源基地,是要对煤炭、电力等传统能源产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进行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减少资源消耗,实现洁净化,增强竞争力。平顶山市对煤炭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抓好煤焦转化过程中煤焦油和粗苯的精深加工,加大己二酸等尼龙66盐中间产品的开发利用。利用煤气转化过程中生成的甲醇、二甲醚等,发展合成胺、尿素等产品;加大对煤炭生产和煤电转化过程中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环保节能发电,逐步形成多种产业循环链,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新工业“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就是不单纯依赖能源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新兴接续产业,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体系,解决新兴产业‘不大’的问题。”邓永俭说,在创新能源产业的基础上,要花更多的工夫推进非能源产业发展。重点开发潜力产品,培育新型产品,促进钢铁、水泥、纺织、化工化纤、加工制造、轻工食品、生物制药等替代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生物制药、电器仪表、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尽快形成新的优势产业集群。新变化有了正确的工作思路,平顶山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快、质量高、效益好、活力强的良好态势。邓永俭说,去年地方财政收入21.52亿元,净增收7亿元,是1998年以来增收最多的一年。全年新开工项目365个,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增长44.2%,完成额创历史最高。中心城区综合整治全面展开,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水岸新城形象初现。城镇化率达34%。许平南高速境内段建成通车,漯河、平临高速公路正加紧建设。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