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力挺信阳经济
本报讯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回家盖洋房,四年五年办工厂。”谈起信阳市的劳务输出,信阳市市委书记刘怀廉如数家珍:2004年信阳市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到18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这些劳务大军每年给信阳市带回来90亿元的收入。输出的是农民工,回来的是创业者;出去的是劳动力,回来的是生产力,为信阳今后的发展积累了观念、资金、技术和人才。进城务工去“信阳是一个山区、农区和发展中地区,人口多,基础差,欠发达。”刘怀廉说,信阳市目前有590多万农村人口,有350多万农村劳动力。按照现有的耕作技术和条件,耕种全市800多万亩耕地,有50万农民就足够了。3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往哪里去?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对此,信阳市经过多年探索,认为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总数,以发展劳务经济为重点,走非农化之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他们主要抓三个方面,一是走前抓培训,二是走时抓服务,三是走后抓维权。在培训方面,信阳市把全市的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工学校进行优化配置,组建成18个劳务培训基地,并每年从市财政扶贫资金中拿出15%用于农民工培训。服务方面主要是提供用工信息,为外出农民解决计划生育、子女入学等难题。维权方面,他们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发挥党员骨干带头作用。如今,信阳180万劳务大军脱下农装,赶路进城,有力地促进了信阳经济发展。回乡创业来“过去我们上项目、搞建设,很大的一个制约是资金匮乏,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明显缓解。”刘怀廉说,农民工当中已有相当一部分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陆续开始返乡创业,这些人被称为“城归”农民。近几年来,全市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办的各类企业在3300家以上。2004年这些企业实现增加值5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2%。在城镇建设方面,全市城镇化率比1997年提高了近一倍,而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也都是外出返乡创业者。固始县去年投入城市建设的12亿资金中,政府只拿了3亿元,其余全部是该县返乡人员的投资。“农民工建农民城”已成为当地美谈。为促使外出务工向回归创业转变,信阳市还通过政策感召、亲情牵引、利益驱动,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创业。目前,信阳全市外出务工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