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因“煤”而变的生存现实
【样本描述】 平顶山,富产煤 炭,与煤相关的产业 一直以来都是这个城 市的支柱,但“煤”也 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巨 大的困顿。 板结的土地,煤灰飞扬,矿井枯竭,田野 中处处矗立着从烟囱中喷射出浓烟的洗煤 厂、化工厂──这样一幅幅场景,并非来自虚 构,而是在传统煤炭主产区广泛存在。 平顶山,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 宝丰县张八桥镇祁庄村,一个被停止挖 煤但过惯了富裕生活的村庄,此刻正站在生 活的十字路口碍于“脸面”而左右彷徨;镇上 的另一个村庄苗李村,土地被严重毁坏,村庄 里的房屋大多已经裂缝,地下的煤炭近乎挖 完,这里的人们,生活正陷入一种绝望;再往 南走,平顶山市近几年新兴的一个工业隆起 带──石龙区,却因大量外来人口的群集而 变得繁荣起来,但其大量的环境污染和资源 消耗也与之俱来。 祁庄村:站在十字路口的彷徨 讲述者:张强,郑州某大学在校学生 听村里长辈讲,我们村早在1980年前后 就有煤矿了。当时是两个集体煤矿,矿区里面 有饭店、医院、办公楼和宿舍,要什么有什么。 到了1990年后,这两个煤矿开始衰败。大 家都看到开煤窑可以赚钱,就一窝蜂地上。一 些四川人专门住在村里,负责勘察、开井口。 我记得一个姓张的,开了3个煤窑,说是 要留给他的3个孩子,但这其中有一个窑,打 到水区了,抽出来的都是水,最后不得不放 弃。后来,这个人不干这一行了,就拖家带口 到南阳开金矿了。 开煤窑,有人赚,也有人赔。我一个亲戚, 那时候开煤窑欠别人的钱,到现在还没有还 清。小煤窑安全隐患也特别多,塌方、瓦斯爆 炸常常发生,当时在我们那里下矿井的大多 是四川、云南、贵州的,有时出事故死人了,最 多就赔两三千块钱,人命不值钱啊。 开煤窑,给村里人带来了富足生活。那 时,我们烧煤不用花钱,随便拉个车就可到任 何一家煤矿去装。 1992年的时候,我家开了一个饭店。吃饭 的人很多,有时甚至达到上百人。后来,饭店 关门了,我家就专门为周围矿上供应面条,光 用面,最多的时候每天就有千把斤。我家的房 子,就是用当时挣的钱盖起来的。实际上,那 时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很流行的“出前 檐”房子,一整套院子下来要花三四万块。 轻轻松松就能赚到钱,这助长了我们村 人的懒散和势利。下煤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