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轮岗拉近名校“弱校”差距

信息来源:2005.11.18 大河报 张可丹

阅读提示“如果学校之间没有差距,哪个家长也不愿意去托人、送礼、花钱为孩子择校。”昨天,本报《迁户搬“家”难圆家长“择校梦”》对省会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校际间不均衡现象进行报道后,打来热线发表看法的家长们畅谈了各自的想法。一位家长说,一座城市想要达到没有择校的现象并不是梦想。拿安徽铜陵市为例,这座城市的初中就没有择校现象,随处问一位家长和学生,铜陵市的哪所学校比较好,你想去读哪所初中?得到的回答都相同:这里的初中都差不多,哪个离家近,就去哪里上。这位家长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曾到铜陵市做过考察,10年前择校风盛行的铜陵市为了达到教育均衡,采取了名校校长到“弱校”任职等一系列措施,使得铜陵市如今成为一座没有择校热的城市。而郑州周边的新郑市,当地的高中同样没有择校现象。据了解,该市将几所高中的硬件达到同等规模,从较强的新郑一中调配教师到其他学校后,又采取考生不填报志愿的方式,根据报考高中考生成绩平均分配给各高中,由各高中抓阄领取分配给各自学校的学生名单。这种“均贫富”的办法,使各高中教学水平均等,家长没有必要再去择校。然而在郑州市,义务教育要发展到均衡状态,或许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新问题市区新建中小学无地可用企业“退二进三”加剧供需矛盾去年,郑州市政府为缓解市区中小学生入学压力,提出新建22所中小学。市区内金水、二七、中原、管城以及惠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均呈报各自急需的学校数量与位置,并得到政府批准开始兴建,但在各区实际建校时,土地首先成为一道障碍。据一位区教育部门负责人说,当他们在区内生源居住集中的位置勘测到附近的空地并到规划部门申报时,却得知这些早已有“主”了。想在市区内寻找一块土地用于建校难如登天。一些原本打算用于建筑商品房的土地使用者提出可以转让,但价格之高令教育部门难以接受。一些区不得不“收购”了在辖区数量有限的民办学校,投资后进行改建,但更多的新建学校只得将土地选在了三环之外。新建学校建成后,无论从硬件到教师配备上,各区教育部门都倾力将其打造成一所新的名校。然而,学校位置同时制约着生源。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以今年为例,郑州市小学毕业生人数较去年还要多。按照义务教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