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火柴业惨淡经营史
京汉铁路没修筑前,郑州城乡还没见有火柴上市,民众仍沿用火镰取火。$$铁路通车后,一些近代西方式的日常生活用品,相继由京、津、汉等地传到郑州市场,其中就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火柴。民间管火柴叫“洋火”,言其是由外国舶来的洋货。$$其实,寻根溯源,火柴最早还是源于中国。我国人民很早就发明了摩擦取火的方法,早在南北朝时就已有了火柴。北宋初年,也有民间用染有硫磺的杉条引火的记载。明朝有的地方“削松木为片,溶硫磺涂其锐,名曰‘发烛’,亦曰‘淬儿’”。这“发烛”、“淬儿”就是早期火柴的雏形,比起“洋火”的发明要早得多。$$1833年,瑞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厂,所出产的摩擦火柴很不安全,使用不便。直到1855年,一名瑞典人发明的安全火柴面世,才为现代火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流传到我国,就谓之“洋火”了。$$郑州开始有火柴厂是1913年初,开封实业界人士周微阁看好郑州交通便利、商业有发达之势,于是筹款5万元来郑选址,开始时看中了城西北张砦附近的一块地方,准备在那里建火柴厂,因火柴属于危险品,不能设厂于闹市,经郑县知事允准,在大石桥西南角(现煤厂街)人烟稀少的空旷地盖房建厂。从沪、津、汉等地购进机器设备,派人去汉口学会制造火柴的调药配方,带回聘用技术人员及主要用的硫磺玻璃粉、二氧化锰这类的原料;就地取材,利用本地农村生长的白杨树做梗材,招募工人130多人,创办了郑州第一家火柴厂,名叫“鸿昌火柴厂”。日产火柴15箱(每箱12打),试销于郑州市场,由于售价颇高,买家很少。$$1915年初,鸿昌火柴厂转让给开封刘炳章,改叫大中火柴公司,日产火柴30箱,销往本埠和周边县城,火柴开始被大众接受。可惜好景不常,上世纪20年代中期,本地火柴因不求质量,所产火柴梗不够白,色泽较差,还有大头、破头等,故卖价始终赶不上汉口、安阳等地的产品,造成亏本。最终大中火柴公司也没逃脱关门的厄运。$$解放后,郑州市场上出现了带有黑头的安全火柴,除有少量外地品牌火柴外,很长一段时间,绝大部分卖的是开封“铁塔”和安阳“工农”牌火柴。$$现在,火柴已被各种类型的打火机广泛取代,天然气、液化气等都可以用电子感应打火,但仍然有一些饭店、宾馆把火柴做成小礼品或宣传品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