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产业化迷途

信息来源:2007.04.06 大河报 万军伟,刘景峰

4月1日,信阳。和煦的春风轻微地吹着, 人们在宜人的气候中,享受着一年中最舒适 的季节。这个时候,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 毛尖,新茶刚刚小批量上市,大街小巷各个茶 馆,开始迎来生意的黄金季节。茶农,销售商, 政府,茶客,陆续开始忙了起来。 然而,信阳毛尖经销商葛睿的心情则高 兴不起来。对信阳毛尖倾注深厚感情的他发 现,与往年一样,信阳毛尖在河南之外市场的 拓展,几乎没有丝毫进展。而与之形成鲜明对 比的是,同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普洱茶、龙 井、铁观音等,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攻城略地, 节节胜利,而且在价格上,和“卖不上价”的信 阳毛尖,距离越来越远。 这不仅是葛睿的心病,更是绝大多数信 阳人的心结。在很多人的记忆中,留有信阳毛尖 当年的辉煌。“淮南茶,信阳第一”,这是宋代文 豪苏东坡在品过信阳毛尖后的赞誉;1915年 一举夺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新中国成 立后信阳毛尖被誉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90 年荣升国家金质奖;1991年被杭州首届国际茶 文化节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 辉煌如烟。信阳毛尖的现实处境是,名茶 却未能成为名牌,品牌效应远逊于中国其他 名茶,甚至还没走出河南。历史与现实形成巨 大反差。 信阳毛尖怎么了?哪些因素制约了一代 名茶的复兴?越来越多关注信阳毛尖的河南 人,开始思索和求解这个不失沉重的命题。从 民间的“蓝天基地模式”,到“文新渠道探索”, 到政府的“茶叶新政”甚至于信阳市新任市委 书记王铁“下乡必看茶产业,逢会必讲茶产 业”,均表现出了对名茶复兴的强烈渴求。 在细雨中,本报记者赶赴信阳,从市场终 端开始到源头,逆向追寻一代名茶的种种沉 疴,探寻信阳毛尖的复兴之道。 市场乱象 问价之初:“雨前毛尖,每斤低于550元 不卖。”转瞬之后:“150元你要不要?” 你敢买吗? 4月2日,在当地一位业内人士的指引 下,记者来到信阳市号称“专业毛尖”销售的 幸福路茶叶市场,这也是当地最大的一家茶 叶批发市场。 刚走到路口,便有小商贩掂着大塑料袋 向记者兜售“新茶”。陈旧的市场里,人来人 往,热闹异常。在这里,诸多店主正在用镊子 夹出茶叶中的茶梗,显然新茶刚刚上市。 在一个茶叶摊前,店主向停下的记者招 揽生意,自称是优质的大山新茶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