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将因被关注而改变生活

信息来源:2007.05.10 大河报

$F核心提示$E $T农民工进城了, 他们的心仍留在家 里,因为他们的孩子 在那里。 据省妇联提供 的数字,目前我省有 留守儿童25454万 人。去年1月9日~ 16日,本报策划了 系列报道“大河特别 行动·关注留守儿童 命运”,全方位地透 视了我省农村“留守 儿童”生存的现状, 本报报道迅速在社 会上产生了强烈反 响,引起社会各界对 留守儿童的关注,相 关部门纷纷行动起 来,全方位关爱留守 儿童。 一年多过去了,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 童节就要到了,那些 待在农村苦盼爹娘 的留守儿童还好吗? 他们快乐吗?从今天 起,本报再次推出关 注农村留守儿童的 系列报道,走访部分 留守儿童,展现各级 党委、政府、妇联、社 会各界关注、关心留 守儿童的具体举措, 同时,也希望通过报 道,促使社会各界更 加关爱留守儿童,使 他们快乐地健康成 长!为全省农村留守 儿童献上节日的礼 物!$E 无奈的选择 为了生活,他们把孩子丢在农村 4月底,在郑州市的一些建筑工地,记者走访 了很多农民工,他们告诉记老最多的是:“为了生 活,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把孩子丢在农村老 家。” 4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黄河东路的一个建 筑工地,工地上一片繁忙。工程监理公司经理党秀 浩告诉记者,农民工找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不容易, 一年到头很少回家。随后,记者跟随党秀浩来到刘 柱、刘凤华夫妇面前。“他们家里有两个孩子,已经 在郑州打工五六年了……”党秀浩说。 党秀浩的话音刚落,刘凤华就开始两眼含泪。 “她是想我们家里的孩子了……”她的丈夫刘柱 说。 刘柱告诉记者,他们是周口市太康县人,他在 工地是木工,妻子因没有技术,在工地上千些杂 活。他和妻子出来打工有五六年了,两个孩子很小 就丢给了爷爷、奶奶照看。女儿10岁了,儿子7岁 了,都在上小学。 记者:“你们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了解吗?” “对孩子的学习了解不多,只有抽时间与学校 老师联系,让对他们要求严格一些。老师说,这两 个孩子学习成绩都不错。”刘凤华说。 记者:“你们每年能回家几次?” “一年回家两三次吧。”刘柱说,孩子很想念父 母,他们也想念孩子,可是没办法,一家人的生活 几乎全靠打工挣钱。 当记者问刘柱夫妇是否考虑把孩子接到身边 上学时,刘柱说他和妻子多次议论这事,可是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