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玩“大”价格
在近日落幕的香港苏富比 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只高仅 为8.9厘米的清乾隆·珐琅彩锦 地开光式“西洋人物”图贯耳小 瓶,估价1000万至1200万港 元,成交价高达3392万港元,成 为此次拍卖的最高价。 这只小瓶之所以能够战胜 众多的“大块头”,很重要的原 因就是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有一 只造型、图案完全一致仅高度不 同的珐琅彩瓷器,那件瓷器的高 度为14.8厘米。此次的这件拍 品出现,无疑为这只大瓶配上了 “亲弟弟”。早在1999年香港佳 士得的拍卖会上,一只直径仅 6.2厘米的清雍正·珐琅彩月季 绿竹诗意小杯,成交价高达 1784万港元,在当时傲立拍场。 瓷器小瓶在拍场受宠,并非海外 市场的“专利”,在2005年江苏 爱涛的秋季拍卖会上,一只高度 仅为13.5厘米的明宣德·青花 双凤穿牡丹纹小瓶,成交价达到 了913万元。 综观近年来的艺术品拍卖, 追求瓷器的“大”似乎成为了一 个趋势,不少拍卖行在征集拍品 的时候,也尽量寻找大件,这固 然有一定的道理,像天球瓶等器 形,大件确实少见,但不容忽视 的是,小件瓷器往往是以赏玩为 主的观赏瓷,因此在许多方面不 同于大型瓷器。为了赏心悦目, 小件瓷器的制作往往非常讲究、 绘画精细,不适宜远距离观赏,更 适合细细把玩或近距离观赏,这 也是其在收藏市场上经久不衰、 价值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不仅是瓷器。玉器拍卖中小 件的成交价也非常可观。在2005 年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会上,清十 八九世纪乾隆御制白玉瑞兽形盖 盒配道光帝御笔小手卷,估价60 万至80万港元,成交价则达到了 202.4万港元,对于一件宽仅为 7.3厘米的玉器来说,无疑是天 价。在2006年北京翰海的秋拍 上,高仅为6.8厘米的清乾隆·黄 玉双耳小瓶,成交价达到了3512 万元,该瓶为黄玉质,玉色黄澄, 双活环式耳,瓶底附圈足。此瓶最 大特色,在于瓶身素净典雅,光滑 剔透,全器只在颈部辗琢简单纹 饰成圈,制作一丝不苟,显示了清 代玉工的高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