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驱动新农村

信息来源:2007.02.16 大河报 谭野

关于河南这个省份,政府、民间和 媒体都赋予了许多标签,这些标签铿锵 有力且激动人心,例如“万亿俱乐部成 员”、“新型工业大省”、“中部崛起发动 机”、“中国缩影”等等。 21世纪初的这几年,河南的确以 让人惊讶的速度和姿态让世人重新认 识了自己,“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一度 成为媒体“发现”另一个河南时的感慨。 在这诸多光鲜的标签之后,河南也 承担着三个沉甸甸的角色:“中国粮食 第一大省”、“中国食品工业第一大省” 和“中国劳务输出第一大省”。 在2006年,粮食、食品、劳务如同 三驾马车驱动着河南农业实现了全面 升级。 “天下粮仓”困局突围 2006年对于河南粮食生产来说, 是值得记忆的一年。 当年,继夏粮丰收后,河南省秋粮 生产再获好收成,2006年总产量首次 突破千亿斤大关,达到505.5亿公斤, 增长10.3%。粮食总产量占全国十分之 一,增量占全国的近二分之一,再创河 南省粮食生产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夏粮 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增产总量和收购 量等5项均位居全国第一。 河南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告诉记 者,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500亿公斤的 新跨越,得益于中央和河南省一系列支 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新品种、新技术 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其中,2006年河南省对种粮农民 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 农资综合直补等补贴资金总额达到 30.45亿元,比2005年增加近15亿元。 通过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使河南 省农民直接增收20亿元。 这些“托市”之举,使农民在连续三 年粮食增产之后,非但没有陷入“多收 了三五斗”的尴尬境地,反而难得地实 现了“增产涨价”。 更重要的是,政府并没有因保护 农民利益而背上沉重的包袱,新机制 下以高于市场价收上来的储备粮,在 此后的市场运作中成功地实现了顺 价销售:从2006年11月起,市场粮 价不仅没有因丰产一路走低,反而大 幅上扬,至今虽有小幅回落,但价格 依然坚挺,农民增收有了可持续而 坚实的市场基础。近十年的粮食市 场调控首次实现顺价销售,国家没 背负担,农民也得到了不少实惠: 2006年,河南农民因“托市收购”增 收20亿元。 同时购销政策的调整也是此次河 南走出丰产困局的另一重要原因。 过去的政策是统一收购,分散销 售。全国上万个粮食收储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