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企业”路在何方?
(一) 去年12月30日,本报推出 特别策划报道《“问题企业”过大 关》,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报道对象之一、巩义鑫旺集 团董事长张春旺在电话中说,本 报关于该企业的报道客观真实, 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所在,已引起当地社会各界的高 度重视,“有些问题不是企业自身 能解决的,我们需要银行部门和 地方政府的支持”。 周口华林集团一位不愿透露 姓名的工作人员在盛赞本报具有 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对该 集团目前的现状向记者作出了说 明:“华林集团过去走的是高速扩 张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去年以来, 集团高层对发展战略作出了调 整,确定要力保PE管材、管线主 业,所以,其他产业是该卖的卖、 该租赁的就租赁。比如黄河三桥 项目,我们选择了放弃,1.5亿 的垫付资金目前已退回2000万 元,集团拿它购买了原材料;剩 下的马上到账。就PE项目来 说,(经营)情况稳定,曙光初 现。” 花园集团、江海集团的有关 负责人也分别致电本报,表达了 与本报记者进一步交流、沟通的 意愿。郑州某家高科技公司的张 姓老板甚至向记者发来了一封 2000多字的电子邮件,文中痛斥 那些问题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 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同时建 议全社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预警 和防范机制,真正杜绝类似悲剧 的频繁发生。 深圳市现代经济研究会副会 长、香港国际管理研究院教授杜 祥深在郑州恰好读到了本报报 道,他在辗转与记者联系上后,表 达了以下一些观点:经营者的素 质,对企业是否存在泡沫起着关 键作用;“问题企业”要彻底解决 问题,必须实现“4个转变”:从过 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同时肩负 社会责任转变;从过去超常规、跨 越式发展模式向理性稳健的发展 模式转变;从立足于消耗资源、牺 牲环境的增长方式向立足于技术 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增长 方式转变;从过去的“斗争哲学” (商场如战场)向和谐多赢的发展 理念转变。 该组报道亦在金融界产生了 广泛影响。交通银行的一位工作 人员告诉记者,在一些省会银行 的内部网站,本报的系列报道被 着重贴出,有些银行甚至展开了 热烈讨论。“这组报道必将有力促 进银行贷款审核制度的完善。但 它同时也会激励我们进一步扶持 河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帮助一 些问题企业渡过难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