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精神家园的退隐和再造

信息来源:2006.01.20 大河报 周健

●假如有一天,当你回到自己的母校,却突然发现,那曾经充满了书香气息的图书馆、充满了欢声笑语的宿舍楼、充满了无限怅惘的林阴路,都已经被夷为平地,你会怎么想?●假如有一天,当你想在一个城市里寻找自己早年的精神园地,寻找隐藏在某个角落里爱情、沉思乃至青春年少的冲动,但是你却发现,它们早已被商业住宅的喧哗、写字楼的冷漠所遮盖,你会怎么想?●假如有一天,假如你在这个城市里看不到历史,假如你因为它的不断变化而在大街小巷中迷失,你觉得你已不再是原来的你,你会怎么想?高校,多少学子曾经的精神家园,如今,随着一份《关于切实做好高等学校老校区土地置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而要有所改变。这一切,来得突然,来得偶然,也来得必然。它是一个关于现实发展的问题,它也是一个超脱了利害关系的有关精神、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问题。它让人在清醒的认识之中,无奈地学会遗忘。观点A:“扒就扒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观点B:“一卖,就割断了历史”。最后的校园?“我再也找不到我原来的母校了。”1月13日,郑州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原郑州煤炭干部管理学院)九六届毕业生王政站在郑州市大学路与陇海路交叉口,满脸忧伤地对记者说。王是来郑州出差。偶然的机会,他路过母校所在地,发现那里已经改头换面,一家名叫新长城的房地产公司正在组织民工热火朝天地打地基。“听说新学校建在新郑了,但我对那里没概念。才几年的时间,变化就这么快。”在有些阴冷的小风中,王政裹了裹身上的夹克。有3年的时光,王政是在“三点一线”的高校生活中度过。到现在,他还清晰地回忆起如何在一个傍晚通过学校广播为自己的女朋友点歌,如何在一次比赛中将足球不小心踢到了校长身上。“最感到难忘的是大礼堂,有年头了,我常在里面看电影。有一年元旦晚会,我在里面认识了我们学校的校花。”他说。与王政的遗憾不同,原郑州工业大学(已并入郑州大学)的退休教师何新安(化名)则为学校在几年前躲过“一劫”而庆幸不已。“那时,郑大合并还没有多久,学校有一个领导提出要把北区的地卖掉。北区,不就是指我们老工大嘛。不成想,这事一下子就激起了这里教职工的反对,闹得不可开交。最后,那位领导改口说,要卖的北区是指老郑大的北区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