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民助”成了高收费“通行证”

信息来源:2006.01.14 大河报 余勇

核心提示从1月10日开始,本报以多种方式在广大读者中征集“‘两会’热点话题”。几天来,广大读者反响强烈,纷纷给本报来电、来信、发电子邮件,述说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问题,发表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希望“两会”能予以关注。本报选取读者反映集中的热点问题,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所提议案、提案相结合,派出记者调查采访,并在“两会”期间陆续刊发。质疑“公办民助”凭什么高收费?郑州市马先生给本报写信说:“我是一名学生家长,现在孩子在一所初中的分校上初一。因为我们家附近没有社会上所谓的‘好学校’,但是我又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想方设法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所以从孩子上小学起,我就不得不掏择校费,让孩子上好的小学。孩子小学毕业后,划片又被划到了一所教育质量不高的学校,孩子也不愿意去上。我就给孩子报名,考上了一所名初中的分校,但是要交1.8万元的‘公办民助费’。郑州市城镇职工一年的人均收入也不过1.5万元左右,可为了孩子上学,一下就要拿出1.8万元。我听朋友说,他的孩子上高中,一下子要交两万多元。不知道这个标准是学校自己定的,还是政府定的。我们去交钱的时候,学校都说有物价部门的批准。物价部门真的把那些学校的收费标准定那么高吗?这个标准是根据什么定的呢?在我国,小学到初中应该是义务教育。可是,想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动辄就要掏上万元的学费,这怎么能体现义务教育呢?为什么头一天还是一所公立学校,第二天换个牌子就成了“公办民助”,就可以高收费了呢?有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给本报发出的“征询意见函”回函中,也提出了“公办民助”学校存在的问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回函中说,“公办民助”学校一方面以“民办”的身份享受着高收费标准的优惠政策,一方面又凭借着公办名校的资源挤压真正的民办学校。这不但与教育部当初要求学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试验的初衷相悖,而且已不适应我国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案例学生一个学期要买一套校服目前,“公办民助”学校在社会上形成的印象就是可以高收费的学校。而对于学校来说,能戴上“公办民助”的帽子,无疑就拿到了高收费的“通行证”。有关部门的一份调研材料显示,“一费制”实行后,学校乱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