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欲借东风重振桑蚕业
核心提示土地紧张和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使种桑养蚕在我国东部逐渐失去优势。目前,商务部正在打造“东桑西移”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等,加速东部桑蚕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桑蚕业发轫之地河南也已吹响承接“东桑西移”产业转移的号角。其中,如何拉长茧丝绸的产业链条,对河南来说是避免这一产业大起大落的关键。“东桑西移”总体目标确定上周末,河南省贯彻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座谈会在郑州召开,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披露了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计划和扶持政策。据介绍,为继续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加快茧丝绸行业结构调整,商务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该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在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技术先进、市场网络健全、万亩以上的桑蚕基地;发展50个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规模的初级茧丝绸加工企业,30个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丝绸工业企业;培育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营销网络的国内外知名品牌。“东桑西移”分两个阶段推进:2006~2008年打基础,形成一批万亩以上蚕茧生产基地,使桑蚕生产成为中西部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2009~2010年,中西部形成一批国家级重点蚕茧生产基地和具备一定规模的丝绸初加工能力,东部地区丝绸深加工水平全面提升,丝绸品牌加快发展,带动中西部茧丝绸业稳步发展。为保证“东桑西移”稳步推进,国家将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商务部还将综合利用“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等多项扶持政策,推进茧丝绸科技创新,支持茧丝绸自主品牌发展。据透露,一个通过验收的万亩桑园基地,将可获得200万元至240万元的资金支持。“东桑西移”的战略选择“东桑西移”是经济梯度转移的大势,也是我国丝绸行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中国是丝绸之乡,我国东部地区是传统的桑蚕产区。种桑需要大量土地,养蚕需要大量劳动力,种桑养蚕在东部逐渐失去优势。有数据显示,“十五”期间东部地区桑蚕生产下降9.1%,使我国在全球蚕茧生产的比重下降约两个百分点。一些研究人士认为,“十一五”期间东部桑蚕业还将继续下滑。与此相反,近几年中西部桑蚕业发展加快,广西的产量已由2001年占全国总量的5.7%,增长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