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本是曲子窝
握一把苍凉1950年9月2日晚,几位音乐界的好心人找来一台钢丝录音机和一把二胡,一个叫阿炳的瞎子艺人拉了好几首曲子,第一首便是后来的《二泉映月》,录音3个月后,阿炳吐血病故。据说阿炳会拉的作品有300多部,那次录音的钢丝只够刻上6首。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媒体追述这段往事,疾呼“《二泉映月》是被‘幸运’抢救后得以流传于世的,但其他民间文化会有那么幸运吗?”加了引号的“幸运”二字让人心酸。“其他民间文化”中有一个大块头——中国曲艺,共有400多种。中国曲艺里也有一个大块头——河南曲艺,河南拥有和流传的曲种有54个,河南坠子、大调曲子、河洛大鼓和三弦书,是最具河南地方特色、在全国影响最大的曲种。中国曲协曾命名南阳市和宝丰县为“中国曲艺之乡”,平顶山市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一个省拥有三个“曲艺之乡(城)”,全国屈指可数。无论是全国的400多种或是河南的54种,状况如何?“岌岌可危!相声和小品有限的市场号召力,挽救不了曲艺艺术的日趋没落。”中国曲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姜昆说。我们的曲艺人一向对曲艺十分自信:中国曲艺艺术源远流长;曲艺说唱是一切文学和表演艺术的根;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民间说唱艺术的延伸,曲艺艺术,对哺育培养未来的文化具有现实意义。说的没错,但是“光荣与梦想”都解决不了曲艺现实的生存问题。姜昆曾十分明智地反思:曲艺简单化的表现方式不应该改造吗?世界上制作不精良的东西,哪个能赢得市场?传统的曲艺艺术不应该包装吗?世界上包装不好的东西,能卖得出价钱吗?曲艺艺术不应该打造自己的推广平台吗?人家有了推广平台,就推出了“超女”,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最有名!曲艺得服这口气才行。远兜近转地回来,这样大的命题,具体到河南,具体到我的笔下,是对河南最具代表性的四大曲种尽可能简洁明了的溯源、对其现实生存状态的理性实录,其间有一群人曾经流光溢彩,现在日趋边缘。有数百年历史的四大曲种老了,它的传承者与其FANS(粉丝)们都有了年纪,他们依然很土气,泥呀水呀一路走来,骨子里的草根性不可改变,但是我们需要记住他们,记住这曾令我们的父辈和祖辈上了瘾儿断了魂儿哭过笑过的东东。2006年2月的某一天,坐在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