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 升级 跨越

信息来源:2006.07.31 大河报 杨青王鲁峰孙斌

背靠嵩山,前望黄河。嵩山巍峨壮美,黄河奔腾咆哮。两幅巨大的国画悬挂在办公室的南北两面墙上,给人激励、让人振奋。7月25日下午,赵建才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话题只有一个:郑州,将以怎样的姿态挑起中原崛起的大梁?正在腾飞中的中原巨龙,郑州这个“龙头”将怎样高高昂起?郑州的历史方位恰逢知天命之年的赵建才,说起昨日郑州、今日郑州、明日郑州,神采飞扬,层层点染之中,将一幅美丽的画卷渐次呈现在记者面前。倾听着他的“解剖”,日日生活在郑州的记者,在与市长一道回味和感受郑州日新月异变化的时候,仍然忍不住提出这样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郑州是谁?长期以来,我们熟稔了这样的说法:郑州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自古便是兵家、商家必争之地。还有,郑州是“纺织城”,郑州是“商贸城”,郑州还在去年提出了建设五个“中心”的构想:区域性金融中心、中西部会展中心、区域性文化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中原旅游区接待服务中心……那么,在中国人的眼中,郑州在中国版图上的确切定位到底怎样?“它是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商贸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城市和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修编的郑州市200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对郑州的城市定位作出了如此表述。围绕这样一个清晰的城市定位,这些年来,郑州市依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制定出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从而在发展的征途上呼啸前行。就在半个月前,温总理在河南曾这样殷殷寄语:河南要抓住和用好难得机遇,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关键是要认清省情,找准自身优势,明确制约因素,善于扬长避短。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作为中原崛起的领头羊,就是在正确认识了省情和市情的基础上,拉开了建设大郑州的帷幕。“郑州经济社会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赵建才这样认为。有几个数字可以作出说明:2005年,郑州市的GDP为16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151亿元。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包括计划单列市和中央直辖市)排第19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12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