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换位的背后
经过上半年的“排兵布阵”,今年 财政支出已呈现出“有增有减”的格 局。能源、科技以及涉农支出等分享 “大块蛋糕”,基建投资等逐步“淡出”, “财政基本实现“换位”。 数据显示,今年财政预算安排科 技投入716.04亿元,新农村建设资 金3397亿元;中央财政直接用于基 建投资的国债项目资金规模为600亿 元,而1998年这项资金曾达1500亿 元。 财政支出“热”中换位的排兵布局 态势表明,自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以来,我国贯彻实施长达8年的积极 财政目前正逐步换位于公共财政。6 月28日,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公 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国际研讨会”上的 讲话印证了这一换位态势。他表示,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框 架,公共财政将规范、稳定金融市场, 引导消费、投资和资本流向,优先重点 支持劳动力市场培育和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等。 从1998年反周期应急式的“积极 财政政策”提出,到现如今的公共财政 政策框架初步搭建,究竟是什么力量 在推动这种“换位”? 经济“热胀”效应 我国经济近年持续高位快速运行 的“热胀”效应,实际上就是当前推动 财政“换位”的核心主导力量。 关于“热胀”效应的具体市场表 现,香港金融界某资深基金经理的一 语概括可谓独到详尽,即“中国卖什 么,什么跌价;中国买什么,什么涨价; 中国管什么,什么短缺”。 “卖什么什么跌价”意味着,在全 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廉价 劳动力与资源掠夺式开发而生产出来 的中国货目前正在本土及全球市场低 价“倾销”。这些低价“倾销”的商品, 是高能耗、低附加值(技术含量低),以 及产能粗放持续快速扩张的生产结 果,反映到整体宏观经济运行中就是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加快等“过热”症 状。 “买什么什么涨价”是产能粗放持 续快速扩张的必然,突出表现在国内 企业在全球市场生产原材料的采购方 面。自去年下半年引爆的中国钢企铁 矿石采购价格风波,以宝钢为代表的 国内钢企之所以不得不吞下这枚难咽 的“涨价苦果”,与国内近几年生铁产 能持续高位快速扩张(2006年上半年 全国钢铁开工项目增长达到77%),直 至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不无 关系。与铁矿石采购相类似的,还有 满足整体经济高能耗需要的石油等大 宗原材料采购。 “管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