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起来的“名人纪念品”不宜收藏

信息来源:2006.07.13 海峡财经导报

“成本不过几百元、以 名人为题材的金书,市面上 竟能卖到上万元。”近日,一 位收藏行家在谈到近年来 市场上各种“怪现象”时, 不禁摇头感叹,“商家是把 名人形象作为幌子来牟取 暴利。” “名人”题材成商家行销手段 近年来在收藏市场上, 以名人为题材的邮票、纪念 章、纪念币、名人手迹及其他 物品掀起了一股收藏投资的 小高潮。这些纪念品由于题 材重大、设计独特、发行量 小、市场需求量大等原因成 为热点收藏品。 趁着这股热潮的兴起,为 牟取暴利,名人题材成为许多 “精明”商家的包装和行销手 段。商家利用夸张的吹嘘和宣 传,产品定价动辄成千上万 元,而出于对名人的崇拜,许 多消费者糊里糊涂上了当。综 观市面上陆续出现的名人产 品,可以发现,商家的手段不 外乎几个:借助与名人有关的 纪念日、利用“高新科技”、以 黄金为卖点、定出与名人身份 同样高攀不上的价格、标榜限 量发售等。 以“黄金”为卖点牟暴利 以金书为例,据行内人 士透露,那些标明由几十克 金打造、每本标价动辄上万 元的金书,成本大概仅有几 百元。商家所吹嘘的用高新 科技把黄金打造成纸的技术 是真的,但一克金大概能打 造至少一平方米大的“纸”, 一本书实际上含金量仅有 300克左右。 广州京鑫投资咨询有限 公司分析师朱志刚认为,从 最早的金邮票、金明信片、金 信封、金像到如今的金书,都 是在用“名人+黄金”的手 段,在1999年这种题材的产 品达到了“最高峰”。 “限量生产”无从考证 另外,有些商家还大肆宣 传每本金书在某地区都是限 量发行的,但是,据行内人士 透露,所谓的“限量发行”只 是说说而已,很多时候是看行 情而定。 朱志刚指出,如果是国家 限量发行的金币,收藏者可以 拿到有关机构进行鉴定,而这 些所谓金书的“限量”,投资 者无从考证;另外,国家限量 发行的工艺品,发行前都会把 模具销毁,将次品也处理掉, 而有的金书则是一版再版。因 此,朱志刚认为,所谓的“名 人题材产品”只是迎合人们 心理的商业炒作。 广东省珠宝协会会长甄 伟钢表示,普通收藏家不要 被这种过度的渲染所迷惑, 对不是权威机构发行的产 品,要谨慎对待。即使是倍受 欢迎的名人题材,普通收藏 者也要注意发行单位、制造 单位,衡量制造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