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间文化闹“人荒”
中原大地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财富,然而,目前许多民间音乐、民间曲艺和民间手工艺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今年7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团对省内武陟盘鼓、超化吹歌等20余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据该调查团在8月上旬整理出的调查报告显示:传承人老龄化、青年人对继承传统文化缺乏热情、文化土壤缺失等问题,正使文化大省河南丰富的民间艺术遗产饱受着“流失”之痛。$$传承人日益老龄化$$据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对省内近300位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所作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河南非物质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已达64岁,年龄最大的已经109岁,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向。$$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团所走访的157个民间音乐、民间曲艺及民间手工艺传承人中,90岁以上的4人,80岁以上的18人,70岁以上的36人,60岁以上的52人,最年轻的两个艺人分别为35岁和31岁,60岁以上的艺人占据了受访艺人总数的七成。自1982年至今8位老艺人陆续辞世后,新密市超化镇超化村的吹歌队现有18人,其中11位都是年过古稀的老人。$$驻马店市遂平县文化馆馆长王向阳表示:“传承人的老龄化也带来了民间艺术的‘脆弱化’和‘高危化’。许多老艺人一去世,往往把一身的技艺也都带走了。”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夏挽群告诉记者,传承人老龄化已经成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承扬的“瓶颈”,“一些民间艺术的自身特点对艺人的年龄提出了特别的要求,中青年才是这些技艺、艺术要求的最佳年龄段。例如驻马店地区的民间舞蹈‘大铜器’,表演者需要在表演过程中连续接抛十多斤重的铜铙,必须是身强力壮的中年人或青年人才能完成表演,因此,如果没有新鲜血液及时补充,那些严重老龄化的‘文化古董’必然会走向衰亡”。$$老艺人难找继承人$$一方面是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是年轻一代对继承传统文化的冷漠。根据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团在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点周边村镇所作的调查显示:虽然在当地有超过90%的年轻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但仅有8%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