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清洗机:3分钟赚钱
2002年,两名北京下岗职工突发奇想,决定研制一种清洗自行车的机器。经过200多天的反复实验,产品终于问世了。这种产品一推上街头,立即引起轰动,一个不小的市场被发现了。灵机一动,下岗工人发现大市场在该项目目前合作方———北京双捷利科技有限公司,笔者见到了自行车清洗机的发明人之一杨晓琼。杨晓琼介绍说,他和另一位发明人贡国恩原来都是北京无线电厂的工人。工厂改制后,两个人一起下岗回家。他们以前是搞机械维修的,除此之外别无长技。有一天,《北京晚报》上的一则消息令他们震动不已。内容是说,一个女大学生在北京王府井进行社会实践,其实践内容就是擦自行车,收费每辆2元。女大学生一会儿功夫就挣了十几元钱。这件事至少带给他们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自行车清洗确实是有市场的;第二,大学生实践出了一个可以接受的市场价格———每车每次2元。有了这则消息的鼓舞,他们决定研制一台自行车清洗机,200天后,产品出来了。京城的各媒体迅速注意到了这个新奇的设备,纷纷进行报道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要求订设备的、做代理的、参与经营的纷至沓来。两个人这时才意识到,这个无意中发现的市场居然如此巨大,自己手中握着的是打开一个大市场的钥匙。艰难起步,产品开发遭遇瓶颈自行车清洗机问世后,杨晓琼与贡国恩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面对各地的订单,他们欣喜不已,立即筹集了6万元钱,制作了12台设备,发往各地。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两个人措手不及。对方在拿到货物之后,认为产品在使用中存在致命缺陷,无法正常经营,并以此为由,拒付剩余货款。仅有的资金就这样覆水难收,两个人陷入了困境之中。痛定思痛,他们分析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是产品在设计以及由试验品向商品过渡的过程中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技术上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另一方面,两个人只是技术工人出身,既缺乏资金,又缺乏市场营销的能力,单枪匹马很难把产品做起来,因此必须寻找合作者。柳暗花明,淘金计划被激活就在这时,由北京市劳动局牵线搭桥,北京双捷利公司买下了杨晓琼与贡国恩的专利技术。双捷利公司总裁张香清认为:“第一,这个项目非常适合下岗职工再就业,在操作过程中也会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第二,我国自行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