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热”该降温?!
中国彩电行业真的进入平板时代了吗?无论是从本土企业日益明晰的战略倾斜和市场愈发惨烈的价格鏖战,还是平板论坛的举办渐次频繁,无不昭示着这一点。但7月在青岛举行的平板论坛上,信产部主管部门官员的明确表态却驳斥了这样的观点:“平板电视在中国市场是主导产品,但不是主流产品。”这似乎给正在平板市场上激战的本土彩电业当头泼了一盆凉水。面对2005年中国彩电业整体下滑的状况,业界普遍认为,信产部表达上述观点具有一定的背景因素,希冀彩电行业更稳步发展。“企业最终会按照市场规律行事。尽管政府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彩电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企业的自主程度也很高。”供职于国内家电知名企业的王一飞表达了大部分彩电企业的立场。在巨大的市场诱惑和内外交困的竞争局面之下,国内彩电企业是退而防守还是采取更激进的策略? 平板电视单骑难救主“2005年彩电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平板市场的发展不够快,而发展平板产业对彩管行业冲击很大,彩虹巨额亏损就是一个例子,这给彩电业带来很大风险,也是国家不愿意看到的。”王一飞透露。 信产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家电制造业的平均利润为0.61%,而厦华、海信、康佳等多家彩电巨头的企业净利润率不足0.5%。事实上,平板电视的销售并没有拉高企业利润率。彩电厂商原本希望通过产品更新换代逐渐摆脱CRT时代的价格混战。然而,新一轮较量中厂商再度陷入降价漩涡,微利时代也提前逼近,尤其在2006年伊始,外资品牌主动发动价格战,本土品牌为保证市场份额被迫应战,使得利润进一步摊薄。调查显示,2006年上半年,海信、厦华、创维位列国内平板电视销售排行榜的前三甲,三家销售量之和占平板电视总销量的35%,但反映到销售额上,三家之和仅为总销售额的28%。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与销售额不成正比,针对这种市场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陆刃波表示,国内企业靠规模求效益的发展阶段应缩短。然而,就企业现状而言,这样的发展阶段很难缩短,由于占整机成本85%的核心组件依赖进口,缺乏技术话语权的国内企业不得不再次依靠价格利器“杀”出一片天地,通过低价拼抢市场,把自己的规模做大,力图在与上游面板供应商的谈判中取得主动。因此,国内企业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