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背后的乡村台灯

信息来源:2003.06.02 大河报

这里所说台灯不是现在使用的那种华丽的台灯。

我童年时的乡村,所有的灯具都是陶制或铁制,我在台灯边看《三侠五义》,草芯子摹仿着一柱红荷,在月光里向上,向上,然后,像叹息一样垂落。

灯花忽然一颤,我便觉得脑后一道白光,携着寒气,是宋代的一蓑长剑。“御猫展昭”双足踩着东京的瓦,还有屏风上的瘦金体,悄然逝去……

而窗外乡村夜半的鼠们正在吵架,为了一枚共同运来的沙果。

每天起来,我鼻孔里黑黑的,如万恶的旧社会。上课便开始伏桌而眠,立刻被教师的粉笔准准击中。

回答道:“是一夜读书所致。”

老师信以为真,为自己如此用功的学生而自豪。那时的乡村教师多么单纯呵。不像现在,老师永远精明狡猾过学生,就像城里的电灯永远亮过乡村的草灯。

前年,我在有“中流砥柱”美誉的三门峡黄河边旅次,在土窑洞里,见到一个老太太炕头的一盏灯台,能称“一见钟情”。

我说:“这盏台灯卖给我吧。”我知道一说便错。

老人理解地笑笑:“多少钱也不能卖,没有了这盏灯,我怎么能照亮窑洞?”

对呵,这世上如果没有灯,怎么能把黑暗照亮?怎么能去照亮黑暗里的侠客,还有一颗如草灯般的童年之心?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