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赠书以后

信息来源:2003.06.09 大河报

朋友朱铁志多年受一家出版社之约,编选“年度最佳杂文”,每次都颇费周折,还遭到不少批评。有批评者说:“何以见得你所选杂文就是每年的‘最佳’呢?”还有人怀疑他或许有“圈子”倾向,即是否存在“重人不重文”问题。朱铁志承认,由于眼光、阅读范围所限,他不能保证篇篇文章“最佳”,况且所谓“最佳”,见仁见智,也实在没有一个铁的标准。至于“人”和“文”,天地良心,即使他不太喜欢的人,只要他觉得其文可取,也是会毫不犹豫地选入的。这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选本,而且“最佳”之命名,也不是他的意思。

承受着这样的误解,朱铁志没有公开辩白,一直默默地做着这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他觉得别人有批评的权利,而且这批评有的地方也不无道理。

近日我收到春风文艺出版社今年一月出版的朱铁志新编《中国当代杂文经典》,给他打了个电话,意思是叫他放心。不料,这个电话却引来朱铁志另一番感慨。

朱铁志说,他能够承受读者和评论家对选本的批评,也会虚心接受意见;但是,样书寄给作者们,有的有个回音,让他颇感欣慰,也很有一些无一丝音讯,令他在担心之余,觉得有点儿心凉。他担心的是,一些作者可能没有收到样书;他心凉的是,如果他们收到了,怎么连告知编者一声也懒得做呢?

铁志是很随意地说这番话的,我却不禁汗颜。铁志以前编了或自己出了新作,几乎每本都赐我一册,令我很感动,细读他写的和他编的美文,我也很受教益。但我是个粗疏之人,有时杂事忙乱,收到赠书就忘了告诉赠书者——不光对铁志,对别的朋友也是这样。铁志说,一些老先生精力和记忆力都已不济,他有时就主动问他们是否收到样书;他也理解,一些并不老的朋友,重任在肩,确实是因为忙碌而未曾注意“回话”这样的小节。这次我给铁志回话,一方面是我敬佩铁志的辛勤劳动精神,一方面或许跟我与铁志比较熟悉有关,因为外地一些不常见面的朋友也赠书给我,我就往往忽略或者忘记了告诉人家一声,反思起来,很觉得辜负了朋友一片好心,也缺乏对朋友的起码礼貌和尊重。这样的文明礼貌意识,远没有融化在我的血液中,即它还不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贾平凹在一篇幽默散文里说,他在旧书摊上发现自己赠某某的书,眼睛一亮,就买了回来,在扉页写上“再赠某某”,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