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骚扰立法给我们启示
随着武汉教师性骚扰案的胜诉,再加上北京首例性骚扰案正在审判,引起了全社会对性骚扰问题的关注。据媒体报道,记者近日从全国妇联获悉,性骚扰将写入《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法律起草工作已经正式启动。
这个消息传出后,许多人为之欢呼,认为性骚扰立法经过千呼万呼终于快成为现实了,性骚扰问题有解决的希望了。但对此,笔者却想泼一泼冷水,试问,性骚扰写入法律会产生多大作用?一纸法律毕竟只能给性骚扰问题提供解决的目标,而不能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
香港最近有民间组织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受到性骚扰的女性65%以上没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而是不约而同选择了沉默。要知道香港有完善的性骚扰立法,为何这些女性仍不奋起捍卫自己的权利呢?原因很简单,这些女性怕因此失去工作。调查资料也显示,在收到妇女被性骚扰的投诉中,有六至七成的投诉人后来被雇主解雇。从这可以看到,法律对于解决性骚扰问题的作用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在内地,许多女性对性骚扰同样选择了忍耐与沉默,TOM网站最近做了一个投票调查,近8000人参与了投票,结果发现只有20%的人认为在遇到性骚扰时要拿起法律武器与对方抗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性骚扰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如许多女性是出于名誉的考虑,出于害怕烦琐的法律程序而不愿意站出来,试想一下,一个弱女子毅然走向法庭,这需要何等的勇气!要承担何等的社会压力!不但如此,她可能因此失去工作,因此陷入漫长的法律诉讼,而且还要承担败诉的风险。一个普通的民事案件就可能让一个人心力交瘁,更何况打这种复杂官司?正如媒体曝出的两例性骚扰案,一位女主角虽然赢了,但赢得却很悲壮,另一位还正把时间和精力耗在漫长的诉讼中。可以预见到,即使以后相关法律明确了,这样的情况也不会有明显改变,法律规定了女性免受性骚扰的权利,但是现实注定女性为行使该权利将付出巨大的成本。
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种种权利,但如果公民为了实现这些权利所付出的成本过高的话,这样的权利等于虚置。这样的思维可帮我们认识目前的许多问题,如劳动者权利遭侵害的问题,我国相关的劳动保护的法律已经非常完善了,但是为什么劳资纠纷、劳动者权利受侵害的现象依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