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中心
信息来源:2003.06.19 大河报
学者王得后先生表示惊奇,他在风景名胜之地,旅游休假之区,发现不止一处“培训中心”。这些“中心”要“培训”什么人,什么本事?
我怀疑这位学者是故作惊奇,他大半生从事鲁迅研究,浸润其中,能被牌匾上冠冕堂皇的四个大字轻轻瞒过吗?
1955年,在财政经济领域发动“增产节约运动”的同时,就从中央到地方雷厉风行地贯彻停建楼堂馆所的决定。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据说事态的发展都是波浪式起伏的。雷厉风行一阵以后,有所放松,停建的继续施工,新建的便又上马。楼堂馆所的兴建要避风头,报批时便改个名目吧。
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那名目是“培训中心”的便渐渐多起来,参差于各游览区、休养地诸多集“餐饮、会议、住宿、娱乐”多功能于一身的宾馆酒店之间了。
你说“培训中心”的功能是什么?
从所谓“培训中心”的鳞次栉比,读得出“机关办社会”以至“大公化小公”以至“化公为私”以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历史缩影。
负责审批的单位和人员被蒙在鼓里了吧?
我在某大城市的青山绿水间,就看到了一个指路牌“××市委培训中心”。
有公款建设项目审批权的领导部门自然也要“培训”,而且更要形成“中心”的,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