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冯友兰

信息来源:2003.06.20 大河报

6月6日是爱眼日。

眼睛,是人体最宝贵的感觉器官。最宝贵的往往也是最娇嫩、最容易受伤害的,健康的人在光明中前行是幸福的,带着眼疾在黑暗中勇往直前的人更为可敬。历史学家陈寅恪(题图)与哲学家冯友兰在或失明或视力模糊的情况下仍然著述不辍,这种精神让人敬佩,也让人油然生出珍惜健康、珍惜光阴的感慨。

历史学家陈寅恪与哲学家冯友兰是中国知识界的骄傲。他们生活在20世纪,历史的风云变幻并不能阻拦他们把学术之光散发出来,而且,他们把光芒留给了21世纪。如今,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庄重地摆放在许多文人学者案头的显著位置,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两部作品一部是在作者双目失明,一部是在作者双目视物不清的情况下全凭口述而“写”出来的呢?

江西修水人陈寅恪先生出生于1890年,新中国成立前就是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均取得了罕有的成就。他不幸于1945年双目视网膜严重剥离,医治无效而失明。在失明的痛苦中,他仍坚持学术研究并带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要员们动员他去台湾,被他断然拒绝,离开北京南下去广州岭南大学任教。陈寅恪先生患多种疾病,要两个医护人员护理才能维持日常生活,可他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自己,在病榻前为学生们授课。他通过口述,由助手记录后又反复口述修改,完成一篇篇学术论著。后岭南大学划归中山大学,陈先生又成为中山大学教授。虽然陈先生的学术成就远播中外,但历次政治运动仍不放过这位双目失明的文化大师,他终年承受着疾病与政治风暴的折磨。1963年,他又不幸将腿摔断,只能单足站立,可仍自强不息地口述出80万字的《柳如是别传》。陈先生于1969年10月7日去世,走完他79年的人生历程。今天,当我们捧读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等著作时,会感到这部巨著分外沉重。

6月16日(农历五月十七)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13岁诞辰,江西庐山植物园举行了陈寅恪墓碑揭幕仪式,黄永玉先生所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镌刻其上。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冯友兰一生著述甚丰,中、英文著作近500万言。冯友兰先生比陈寅恪先生小5岁,生于1895年。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