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智源
从“拨乱反正”到历史转折关头的除旧布新(中)
邓小平还说:“你们的思想没有解放出来。你们管教育的不为广大知识分子说话,还背着‘两个估计’的包袱,将来要摔筋斗的。现在教育工作者对你们教育部有议论,你们要心中有数,要敢于大胆讲话。”
邓小平力主:在招生工作中,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9月19日的讲话如春雷炸响天地,扭转乾坤。参加会议的代表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许多人连夜打电话,或复写传抄、写信,把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传回本地区、本部门。作为一个伟大转折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们亲眼目睹:是邓小平又一次无所畏惧地坚持了真理。接着,邓小平亲自修改审定了来之不易的新的招生工作意见。比如关于招生政审一项,他认为太繁琐,改为“主要看本人表现”。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了招生工作的文件。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出席招生工作会议的代表。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恢复高考的意见,这就意味着被积压和挤压了十几年的老三届,包括他们中那些业已成家的佼佼者们,终于获得了一个最后的机会,一个叫人激动得落泪、幸福得落泪、焦急得落泪的机会……这一重要信息如石破天惊,一时间,教育部、各省市招生办,来信成麻袋地搬进办公室,工作人员顾不得吃饭、休息,热情地接待一批批的来访者,甚至家里也成了办公室。1977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达到1160万,数量空前此时,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中国,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张印考试卷。洛阳纸贵为了解决七七级的考卷,中共中央决定:动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有旧课本吗﹖”一时成为熟人之间最频繁的用语。一时之间,蒙尘十几年的中学课本,便从床下、墙旮旯、废纸堆、废品收购站……冒了出来,顷刻间,文化沙漠的荒凉被崇尚知识的热情所取代
这次恢复高考,的确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有了一个极具社会意义的重大突破。众所周知,在“文化大革命”前,高校学生虽然是要通过考试这一形式,但政治审查特别严格。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在改革开放前非常稀缺。1977年,12届中学生大会考,父母子女同考,570多万人参加,最终大中专学校录取的人数只有27万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