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青衣》的三大理由
信息来源:2003.06.21 大河报
筱燕秋的命运太文学化
所谓文学化,就是不太可信。《青衣》中,1979年的筱燕秋靠《奔月》红极一时。上一代青衣李雪芬故意激怒筱燕秋,使其犯下错误,从而失去演出机会。这一失去便到了2000年,筱燕秋当年的一个崇拜者成了大款,资助其排演京剧。这里面潜存的大“漏洞”是:筱燕秋为让学生春来学青衣,可以跪下来,为了报答大款给自己重新登台的机会,可以献出自己的身体,就是掉脑袋也得唱嫦娥,这样执著地付出,怎么会让她离开舞台长达20年?事实上,1979年至1999年这20年,京剧有过中兴,也有过辉煌。这个包袱抖得太“虚”了!
潘虹造型太神经质
潘虹是第一代唱《奔月》的青衣,也是一个人戏不分的人,几十年都活在戏里,活在一个虚幻的爱情里。柳如云摆满青衣模型的家,那一碗碗恋人别后就没再喝过的排骨汤,都是这一代青衣的命运。让我别扭的是潘虹的造型,一袭长袍的时候居多,老是盘在她头上的暗红色绸子,使她更像一个巫婆而不是青衣。
张纪中的客串可有可无
张纪中演的是一个想拍青衣故事的导演,这个大胡子基本上是本色演出,没什么可说的。关键是这个中途冒出的导演完全可有可无,尤其是他最后的那段独白:“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失去至爱的过程,我拍的不是《青衣》,而是一个演青衣的女人的心理历程。”这样的独白,每一个看过《青衣》的观众都能感悟到,纯属画蛇添足。倒是筱燕秋的好友裴锦素在戏中对这个大胡子说的一段话非常痛快:“就你们拍的那滥情的武打片,让观众恨不能前去抽两耳刮子。”十分契合《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播出时观众的反应。 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