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画家多有“痴”

信息来源:2003.06.23 大河报

东晋画家顾恺之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所谓才绝,指博学有才气,在文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画绝,说的是画艺高超。说到痴绝,其故事就多了。据记载,顾恺之曾将一箱子名画寄存在大将桓玄家里,后来这位将军把画全部掠夺,然后将空箱子还给他。顾恺之打开箱子一看,却笑着说:“妙画通灵,变化而去,如人之登仙!”就这样痴痴傻傻地糊涂过去了。这一箱子是顾恺之耗费大半生精力、财力收藏的绘画珍品。心爱之宝突然被人所掠,又以空箱戏弄,这恐怕让大多数人接受不了,顾恺之却以“痴”待之。宋陆游有诗云:“英雄到底是痴绝,富贵但能妨醉眠。”

历代书画家以“痴”为号者颇多。一些不得志的文人墨客愤激厌世、彷徨苦闷,常以“痴”对权势者作辛辣的嘲讽。鲁迅先生曾在《准风月谈·难得糊涂》中说:“因为有人谈起写篆字,我倒记起郑板桥有一块图章,刻的是‘难得糊涂’。那四个字刻得叉手叉脚的颇能表现一点名士的牢骚气。”“其实,他并不是真‘糊涂’,而是用来‘唤醒痴聋,消除烦恼’,成为表达其内心矛盾的激愤之词罢了。”

“痴”字解释有三:一不聪慧,二癫狂,三爱好至入迷。儒家对“痴”的认识,也作不慧讲,而佛家以为是“无明”(糊涂)。

而历代画家自号为“痴”者绝大多数是嗜好成癖,爱书画入迷,精研艺术如痴如醉。画家梁枢兼善篆刻,乃以“石痴”为号。潘是稷又号“墨痴”,言下之意他以水墨画为长。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作画宜痴,痴则与俗相忘而不致伤其雅。”盛大士在他的《奚山卧游录》里谈道:“米(芾)之颠,倪(云林)之迂,黄(公望)之痴,此画家之真性情也。”他还说:“故颠而迂且痴者,其性情于画最近。”北宋大书家米南宫爱集奇石,曾见巨石,状奇丑,大喜,具衣冠拜揖,还呼之为“兄”,因举止狂放,世称“米颠”。南宋梁楷官迁画院待诏,被赐佩金带,性格豪放不羁,“敝屣尊荣,一杯在手,笑傲王侯”,不耐画院规矩,将金带悬壁,离职而去,人称“梁疯子”。王绎自号“痴绝生”,十二岁就能画,尤善写真,肖像画形神兼备,妙绝时人。大书家、画家王铎自号“痴庵”,又号“痴仙道人”,他的书法名重当代,影响至今,与董其昌并称。朱祺号“痴懒”,山水画非常有名。外呆内慧的史忠,17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