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信息来源:2003.06.23 大河报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和封建制建立的历史时期。由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青铜铸造史上形成第二次高峰。青铜器从形制上完全摆脱了西周时期呆板、厚重、千篇一律的风气,代之以形制轻便、形式新颖、种类繁多等标新立异的新特色。如果收藏者掌握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基本特征,就很容易鉴别上至殷周下至西汉之间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常见的殉葬品多为鼎、豆、壶,其中鼎的变化式样比较多,最具特征的是鼎耳已从商周时期鼎的口沿上,下降到鼎的腹部,鼎足由圆柱形变化为马蹄足,有盖,盖上多有钮或小兽。
青铜豆为当时礼器中盛食物的器皿,纹饰极为精细。其豆柄的演变:南方楚文化豆柄越来越高,而中原地区则愈来愈矮,亦为两种风格相异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铜壶种类很多,如方壶、铺首壶、提链壶等,其共同特征是瘦长形,颈部细长,下腹有三个鼻钮,饰规整而纤细的几何形云雷纹,并有美观的提链。
铜盉为盛酒器,圆鼓腹,前有弯管状流口,底有三蹄足,龙首提梁有链与壶盖相连,腹部有细密的变形蟠螭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