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化处理”的辨析
信息来源:2003.06.23 大河报
继“戏说”做法之后,“人性化处理”又成为时尚模子。《江南》杂志发表了中篇小说《沙家浜》,对京剧《沙家浜》的主题、内容及具体人物整个儿颠了倒,作品抹掉了当年新四军东进抗日中伤病员与敌顽强斗争的史实,引起社会、文艺界强烈反响。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作者深入生活,拥有大量的新四军伤病员武装和带领人民与日寇、伪军英勇战斗的丰富材料,采访了许多真人真事,将众多生活原型加以艺术概括而形成了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等英雄人物典型,同时也刻画了胡传魁等反面人物形象。敌我界线分明,个性十分具体,较为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的情景和人物。如果说人性,应是万众一心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之性,那才是历史事实下中国人敌我、善恶分明的人性,捍卫国土的英雄、无畏的人性。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各自体现了具体人性,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而小说《沙家浜》作者却离开了历史真实和社会性,不顾民族存亡的历史条件下最突出的敌我斗争的阶级性,以“人性化角度”去注释所谓人的本性,将郭建光丑化为无智无勇、猥琐不堪的病人,失败后成了光杆儿,“只有依靠”胡传魁而存在;机智的阿庆嫂成了胡传魁的姘头,胡传魁倒成了炸敌堡的好样的……以“人性化”为外衣,改头换面,改变具体人性的内涵,更有甚者,通篇写的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种种关系,“戏说”在这里更活跃了,“人性化处理”比戏说更进一步。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了小说用混淆了黑与白、敌与我的“人性化”来亵渎人物原型,这也反映了当今文艺领域里时尚的“人性化处理”在认识和把握上的混乱和失误。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