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名宿先锋人物齐亮相 诗歌的眼睛慢慢睁开

信息来源:2003.06.25 大河报

一场名为“睁开眼睛——SARS之后的中国诗歌”的专场朗诵会前晚在北京海淀购书中心举行。牛汉、西川、邹静之、沈浩波等20多位中国当代诗坛名宿和先锋人物同台亮相。

虽然本次诗歌朗诵会的形式依然先锋,但先锋的形式下却是SARS、三峡、伊拉克战争、洪水这些贴近现实的主题。

正如活动主办方负责人所说,因为SARS,一部分中国诗人已经意识到“让诗歌睁开眼睛”的必要,意识到诗歌的写作不能再局限在狭小的范围打磨、流传,诗人不能再把自己看成先知和精英,不能再把自己像炼金的术士一样蒙上神秘面纱。让诗歌真正融入时代之中,正在成为SARS之后中国诗歌写作的一大变化。

有人说,诗歌早该睁眼看世界了。上世纪80年代,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致幻方式存在着。90年代,诗歌成了修辞学的集中营,成了词语的炼金炉,以故弄玄虚和不说人话而著称,拉大了与读者的距离,“饿死诗人”和“为极少数人写作”的口号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2000年以来,“下半身”成为诗歌关键词,年轻的诗人凭借过剩的荷尔蒙冲上诗歌的街头,以青春、才华和身体与以往的诗歌形式进行对抗。总体来说,中国的诗歌是内向的,是面向个人和内心的,它从来没有主动睁开过眼睛,去看一眼已经瞠目结舌的读者。

仍坚持诗歌只属于少数人、“让诗歌睁开眼睛”并无必要的黑大春,是中国新时期诗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被诗人北岛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提出,诗人只要保持最纯正的心态,完成自己的使命,无需为了贴近民众而改变。想完成诗歌与民众的沟通,应由民众来靠近诗歌,倾听诗歌的声音。

而“下半身”诗歌运动的发起人兼代言人沈浩波对此有不同观点。他说,诗人们的孤傲和自负使得他们不可能以任何方式对读者作出妥协,即使是在“饿死诗人”的时代,他们也要做一个“业余时代的专业诗人”,或者把写作视为“一个人的战争”。但今年,SARS使得瘟疫、死亡、封锁和恐惧活生生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中国的诗歌写作者,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对于现在有些年轻人写诗喜欢故弄玄虚,有意识地偏离主题和主流,过分注重琐碎的个人感受,80多岁的“诗坛硬汉”牛汉并不认同。他说:我必须告诫年轻的诗人们,无论任何时代,即使是一首最小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